苏东坡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于诗于词,于文于画,于茶于酒,于食于药,无不精通。一生不趋荣利,偏爱风月吟咏,沉浮宦海,疏狂豪迈,被称为大宋第一才子。如果只有某一项出类拔萃,现今的人们也不会如此喜欢他。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用英文写就再翻译过来,史料翔实,内容厚重,轻盈飘逸地叙述了苏轼的曲折人生,令人感触颇深。
苏轼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他祖父生性豪爽,文中说“苏东坡的酒量不是由祖父那里继承而来的,但他的酒趣是得自祖父。这位不识字的老汉智慧和才华,结果却在他儿子的儿子身上灿烂地绽放了。”他的母亲能教兄弟俩读《范滂传》,父亲苏洵自不必说,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十岁就能写出奇的诗句,艺术天分开始崭露,与弟弟苏辙熟读文学经典,苏轼过人的文学禀赋和他的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有关。“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几乎人人都知道《水调歌头》是他写给弟弟苏辙的,两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考中进士,一起经历宦海浮沉,兄弟情深令人感动。苏东坡生于北宋经济繁荣的时代,加之宋王朝对文化重视,似乎人人都能吟诗作对,更不用说苏家父子三词客。由蜀地进京经三峡,苏轼写道“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赴任凤翔,他给子由和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任职杭州太守,他赞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无不是诗词中的佳句。
苏东坡二十岁考取进士后,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那时的他风度翩翩,衣袂飘飘,“会挽雕弓如满月”。但他没想到人生路上有那么多坎坷,一生会遭遇三次贬谪。公元1069年至1085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实施“熙宁变法”。苏轼提出建议。他的本意是兴利除弊,却被认为是反对派,神宗不高兴,御史们便见风使舵,按图索骥,凭空找出“罪证”将他打入监狱,差点丢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他又以讥讽先朝之罪,贬至更远的岭南惠州。1097年,62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更荒凉的海南儋州。他时时刻刻想报效国家,有一套亲民为民的政治学说,在《杭州谢上表二首》中就提出“视天下如一家”的主张,但这些都无法实现,以至发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叹息。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他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他被一只巨手推着搡着,就像一片树叶在寒风中四处飘摇。
被贬黄州后,苏东坡写出了唱绝千古的《赤壁赋》。多少次耳边回响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寥寥数字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两个微小的人物,泛舟于月下,享受着天地万物赐予的美妙感觉,最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读者也失落在清风明月的怀抱中。黄州时期的苏轼,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灿烂的诗词歌赋。虽然他因“乌台诗案”而身陷囹圄,最后死里逃生。然而他的诗词中少有像“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忧伤与孤寂,而是处处显示他的豁达与乐观,闲适与快乐。只有他才能在遭遇风雨“同行皆狼狈”时“吟啸且徐行”;在历经风雨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逆境中自由洒脱,处处乐观的人生哲学,才是苏轼最耀眼的人格魅力,也是后人喜欢他的重要原因。
王安石是《苏东坡传》中绕不掉的人物,他的变法影响了一个时代,苏东坡一生的大起大落皆因他而起。撇开王安石的政策不谈,王安石本人与他的政敌真正诠释了“君子和而不同”。王安石大权在握时,皇帝询问他对政敌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当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告诉皇帝说,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君子之风。这就是宋人气度与风骨。苏东坡对章惇亦是如此。章惇是苏东坡后半生命途中的克星,苏东坡被一贬再贬,皆拜此人所赐。而章惇被放逐,苏东坡不但没有快意寻仇,却宽慰章惇的儿子。
苏东坡在几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窘迫里种地、做红烧肉、酿酒、写诗词……他活成了林语堂笔下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黎民百姓的朋友、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书法家、诗词家……
掩卷凝思,苏东坡一生坎坷,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字字珠玑的古典诗词,更是他那豁达乐观、不惧挫折的处世态度。正如《苏东坡传》最后说:“他的名字只是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孙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