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银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正因为余秋雨先生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毅然辞去工作,踏上寻根之路,才铸就了这片文学史上的璀璨星河。
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莽莽苍苍的大地,探寻文化的踪迹。从故乡偏僻的学堂走进山顶的庙堂,从鬼斧神工的都江堰抵达敦煌的莫高窟,辗转至黄沙漫漫的西域,再前往渤海,与废井冷眼对望,最后回到南方的西湖、黄州……凭借书上的文字,想象着那些与我息息相关的文化,在遥远的地方历经千年的洗礼和冲击,令我不由得心头一颤。
透过《文化苦旅》,我感受到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余秋雨几乎游遍大半个中国,并非是单纯地探索和介绍,而是把文化当作天边的云霞来崇敬,“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在都江堰,他写下“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这副朴素的对子从此烙印在每一个游客心里,成了一个显赫的文化符号;在沙原饮泉,他站立峰巅,俯视山底的月牙泉,欲亲近而不得,终于明白了“君临天下的高度,最终只构成自我嘲弄”,而文化的真正意义是不会对高傲者呈现的;在西域喀什,想象一批外来的酒徒在沙丘狂欢喧嚣,他借沙丘的口吻寂寞一叹,以某个历史大器的残角提醒他们,这地方的神圣不容侵犯……
更重要的是,穿越千年的风雨,我触摸到文化的温度,这温度在于它的教化、魅力、警示,以及留给后人的思考。通过文化的传播,文人能将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这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在书中,文化是生命而非标本,只有生命才是鲜活而富有温度的。《文化苦旅》中的温度,既来自余秋雨的文字之美,也来自书中所记叙的文化本身。
最浅显的震撼是惊呼,更深一点的是叹息,而如历史般厚重的,就只能用沉默来表示。合上书本,我久久地沉默于这段文化的旅程,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支火把,温暖的光芒照亮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也照亮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渺小的我。而苦旅过后,必定苦尽甘来,这是一趟旅程的结束,也是文化的重新开始。
我想,文化的温度就在于它的生命力,于历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伏,或许受到一定程度的摧毁,但是,“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那些被掠夺、被摧残的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永远存在于历史的天空中,永远植根于它原生的土壤,又于无形之中浸润了中华儿女温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