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王阳明“心学”我回味了许久,也在回望着王阳明的一生。他在龙场悟道,创建心学体系,更是成就了他 “立功、立言、立性、立德”的一生。
王阳明一生起伏跌宕,治学严谨。他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精通儒道释三家学说,正因他求知欲旺盛,不断去辩证程颐、朱熹理学,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而提倡“致良知”,即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二者互为表里合一,不可分离。既要知,更要行,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即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更多的是来自于孟子的性善论和欲求自得的理论,来自于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理论,后来自于他自己创立的心外无物和致良知的理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存在着缜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主张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内去求。人心固有道德意识,即“良知”,先天具有判断是非、选择善恶的道德标准。所以,知与行都是内心的道德标准激发出来的,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即“知行合一”。心动而为“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知行不一,就意味着偏离了原定的路线,需要从意识上找到原因,所以要“致良知”。王阳明提出 “四句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和实践论的思想内容,容纳了更正人心、重塑心境、重提良知的道德内核和积极因素。认真体会“四句教”的文化内涵,倡导阳明心学的为善理念,对于引导社会风气,净化道德污染,树立时代精神,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而现在的我们为什么会焦虑,这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有收拾好内心,安定自己的内心,你才能达到苏东坡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才能够在狼奔豕突的欲望中,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安静、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园!
心学为人类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几百年来影响深远,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躬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