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夫是廖立新的笔名。他说过,写作是一场一个人的修行。我想对廖夫而言,漫漫人生路便是他的稿纸,廖夫独行于天地之间,将他对世间万象的格物致知化为笔下的翰墨,尽情挥洒。
“此心通透即太平”,区区八字,表达一种内心通达、澄明无碍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廖夫对人生的理解,也是他对写作的追求。诚然,一个作家只有内心通透,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这部散文集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农事生活到个人修行的各个方面,每篇散文都透露出廖夫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散文集共分为“有稼有穑”“山水有灵”“人间冷暖”“舌尖烟云”“闲情雅趣”“书里乾坤”“桥里桥外”“地名寻趣”八辑,涵盖了廖老师两年多来所创作的近七十篇作品,若以辑名作诗一窥全书,便是——
有稼有穑秋意浓,山水有灵映长空。
人间冷暖情如梦,舌尖烟云味无穷。
闲情雅趣诗中觅,书里乾坤人间通。
桥里桥外心韵动,地名寻趣兴未终。
廖夫全书以质朴从容、幽默洒脱的笔调,尽情书写他对天地万象的感触。闲时与同事共读,无不被廖夫的文笔和哲思折服。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廖夫不仅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对生活饱含热情的人生艺术家。
读完此书,私以为“平”是廖夫行文的内核,他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所有人和事,用“平和”的心态从容落笔,“太平”不仅是廖夫由内而外自然追寻的理想世界,更是他的通透处世的外化姿态。在《有稼有穑》一辑中,廖夫躬身农耕,耘禾晒谷、割稻采菇,他的身上有“土”味,一种来自土地的质朴踏实,让他走到哪都用土地般包容的“平等之心”平视看待周围的一切,“满地的矿泉水瓶带来的不是孤独忧思,而是满心的欢喜”,那一刻,他与贫妇站在一起。在《人间冷暖》中,我越读越相信“平和之人”身上必定有一股将万物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食堂传菜声在廖夫耳中竟也成了雅乐!“‘上海青’必是在‘海’字后面欢快地一顿,然后慢悠悠拖出‘青’字那长长的尾音,似乎这么一来,就可以拽出满眼的绿意……”
如果对生活没有热忱的爱,何来如此细腻体察之心?提到亲人时,廖夫说他没能参加外公的葬礼,外公珍爱的旱烟筒“瘦瘦小小的,像极了瘦瘦小小的外公”,没有多言,就此搁笔,文字间能看出廖夫节制却汹涌的爱与痛。面对疫情封控,廖夫小诗的结尾“病毒的幽灵可以夺走全部的自由/我却用小小的餐盘盛满一整个春天”,廖夫笔下多的是“小小的”生活点滴,我却看到他心中“大大的”眼界胸怀。
廖夫从事教育工作,散文中也渗透出他对教育的态度。《山水有灵》中对于笋的描写,廖夫说“疯长是生命的常态,无论怎样勤快地修剪,笋箭都有办法突破铁剪的重围,与其徒劳地扼杀它的生机,不如还它一片自由的天空。”想必廖夫生活中也是一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老师,他洞察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相信并期待新生力量的迭代冲击,这亦是时代格局。廖夫的文字蕴含着人文关怀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为年轻的一辈提供了一个体察他人、体悟世界继而叩问自我的窗口。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文学素养极深的语文教师,世间万象在廖夫笔下被贯通融合,像《舌尖烟云》一辑中藜蒿炒腊肉炒出了《诗经》,藠头苗炒苦笋炒出了《本草纲目》,像《闲情雅趣》写惠州便携手苏轼,写光明之眼便普及佛家“五眼”之说。
《此心通透即太平》不仅是廖夫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记录,也鼓励着作为读者的我用一种更加通透澄明、包容旷达的心境看世界。这种文学与教育的交融,是廖夫作为教师和作家双重身份的独特魅力。
曾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