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此青绿》
作者:张晓云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诗是关乎心灵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不论古今,东西方好诗都是诗人贴着时代生活、贴着个体心灵创作出来的。可以说,真正的好诗是拿生命去换来的。遵循这样具有恒久性的诗学认识,张晓云坚持抒写她在俗世风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诗集《仅此青绿》,是张晓云多年潜心创作的可喜收获,也是她送给自己的一份珍贵礼物。
读中学时,张晓云因写诗作文成绩突出而引人注目。二十多年来,她在文学艺术对内心的潜在影响下创作诗歌,作品虽不多,却已使她成长为海南“70后”女诗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
张晓云的诗歌语言,总体上是平实、自然且有亲近感的。在短诗《秋日》里,她抒写了自己的乡村生活体验,景象描绘得清新又灵动,看得见画面,听得清声音,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风中,鸡鸣鸟叫/采果的黎家姑娘长裙带露一闪而过”;《三角梅园》也是一首有感而发之作,在诗中,她记录了那一瞬间的恍然感触,语言质朴,气息顺畅,语感良好:“那开满三角梅的院落/隔着栅栏外雀跃时分的我/与曾在鼓浪屿中华路上流连忘返的我/有着惊人的相似”;还有,她在《母亲》里把人物形象与神态描写得非常清晰,又有触动人心的情意:“她驼在村头榕树下/好像麻木了/可她拿着我给的两块糕/眼睛发亮……”从以上三首诗的节选部分来看,可见张晓云有捕捉抽象感觉的敏锐,有明朗地表情达意的语言能力,这样的能力,放在当下足够大的汉语诗人群体中,也是能看到她的优秀之处的。
张晓云的诗里,很少听到她的幽怨、愤恨或其他带有负面情绪的声音,好像她不曾遭受病痛、不公和寒冷,也不认识生离死别。然而,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的生活压力很大,不如意的地方也不少,她有必要,也应当向世界发出个体的不平之声,而她极少在作品里提及那些沉重的部分。其原因,也许在于她生来心性淡然,也在于她看惯了尘世的煎熬,理解了人生的本质。如此看来,她很像海南岛上的那些个头并不高大的椰子树或木麻黄树:样子寻常,性格坚韧,狂风暴雨过后,只要不被连根拔起,就会一次又一次地抖落身上的雨水,挺着腰身,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
她把一些时间放在读诗、写诗上,几乎跟她的同龄人在工作之余出去逛街、购物、喝茶一样,都是个人兴趣与自由之所在。这样,坚持得越长久,就越趋于两极化。因此,我们听到张晓云通过诗歌发出的声音,除了身在俗世不可回避的无助和孤独,更多的是关于人生的体验、感觉和理性思考。毕竟,她写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帮助自己成长再成长,而不是作为宣泄的方式或出口。
张晓云以石磨比照人生,写下了对现实困境的认识,意识到了人生的宿命性:“就是给你飞也飞不了/只好站在原地转圈圈/眼泪稀啦啦地流”(《石磨》);她在短诗《守寡的袍》里体现的,是她直视和承认现实生活,没有闪躲或逃避:“一袭守寡的袍/爬满了虱子”;从她在《向红酒瓶软木塞子致敬》里可见,她乐于肯定美好事物,不隐藏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上三个例子,都能体现张晓云的诗意与人心之对应,能反映一个女子所具有的健康思想和积极心态。
此外,从她的《泡》里,我们还能看出诗人从日常泡浴体验中得到启迪,明白如何更好地处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使自己活得更理智、更满意;在《画夜色》里,同样可以看到她面对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用心,以及不受风吹雨打的从容自得。
当然,张晓云还有很多诗作能证明她在肩负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重压的同时,保持清醒意识和上进之心。由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读到的这些诗篇,是由一个比较有智慧的女子所写的,诗中有她切实的心跳和呼吸,有她真实的想望和追求,以及与现实世界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诗中传到我们的耳朵和内心的,是她很清晰的、有个性特点的声音。
张晓云的诗句里有不少主观意识很强的声音,例如:“绝对是”“我只管抓紧”“她一定是”“勇敢地”“我确信”这类无比“硬气”的表述。由此,能略知张晓云作为一个女人的直溜性格,也能发现诗歌里的她活得敞开又透亮。
综上,可知作为诗人的张晓云有比较突出的诗歌语言才华,她的写作,既直面人生,又正视心灵,本真而纯粹。
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