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每个家庭各不相同,它是一个家庭特定的“符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好的家风,是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就是随处有书翻,时时能闻到书香。闻得到书香,必然也听得到安静,在书香里从容散步,人生路上会少走些弯路。
从我记事起,在那些不平常的日子里,父母就把书籍当做礼物送给我们,比如节日、生日。一个人过生日,另外两个人也会得到书。更多的是星期天父母休息时,领着我们去市里最大的新华书店选书,令一个平平常常的星期天,变得像节日般美好。我们趴在柜台前,瞪大眼睛兴奋地看,众多的小人书让人眼花缭乱,这个也想要,那本也想买,在父母的建议下,我们慢慢地集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的全本小人书。
书是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也是抵御外界庸俗的城墙。一点点地长大了,读图时代的小人书已经不能满足我们“胃口”,在父母引导下,进入真正的阅读时期。父母给我们订阅了好几种期刊杂志,《少年文艺》《科学知识》《作文》等,从这里逐渐进入到阅读中国历代经典文学、世界名著,书籍越来越多,父亲还特意做了一个大书架来存放它们。
最喜欢的时刻,是父亲在闲暇之余,拿起一本《唐诗》或《宋词》,饶有兴趣、抑扬顿挫地吟诵几首,同时给我们讲解李白的浪漫、辛弃疾的豪迈、苏东坡的豁达、杜甫的悲悯,古老而经典的诗词,就这样如丝丝入扣的春风,潜入心扉。
犹记得,我十八岁生日那天,父亲送我的生日书是《女青年修养手册》,朴素又直白的书名,内容却包罗万象,有礼仪与修养、价值观与爱情观,书中教我独立自主、自信乐观,也教我与人为善,常怀感恩之心,那些不可缺少的生活常识、成长的秘密,书中也娓娓道来,它仿佛另一个“父亲”,在我人生的紧要处、迷茫时,放逐一叶扁舟,缓缓地送我去远方。
那时候,父母工资并不多,但他们在买书上却相当大方,让我一度以为家里很富裕,其实父亲不吸烟不喝酒,甚至只喝单位发的“劳保茶”,母亲也买不起好一点的衣服、皮鞋。成年以后有一次和母亲聊天,无意中母亲说:“那时候每个月都得计划着花钱,但有个计划常年不变,那就是必须拿出工资的十分之一买书。”母亲一番话,触动了我,今生何其有幸,拥有如此“舍得”花钱的父母!
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遇到自己喜欢的、值得珍藏的书,一定会买下来。父亲曾感慨地说过:“这些书啊,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你们现在还小,有些书看不懂,等你们再大些,好好读吧。”
父亲去世后,留下三大书架的书籍,我们都爱书,但是也知道不能把这些书占为己有,于是商量后,弟弟拿走了工具书,妹妹要美术和艺术类书,我则拿走了所有的文学书。至此,我们更加懂得了什么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什么是家风的传承。
人到中年蓦然回首,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一方小小的书屋,父母辈慈祥的笑脸,灯下读书的我们,父母循循善诱的引导,无论时光怎样流逝,这些画面永远清晰如昨。我们将秉承着父辈的家风,用书香润身、润屋,并一代代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