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白门柳》是著名作家刘斯奋创作的40万字的鸿篇巨著,由《夕阳芳草》《秋露危城》和《鸡鸣风雨》三部曲组成。由于时间关系,杂事缠身,我只能尽量争取时间阅读,未能集中精神深刻领会到作品的精致之处。我还在近日应邀到广州观看了由香山粤剧团根据小说《白门柳》改编的粤剧《董小苑》,令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小说的认识。下面只就个人的水平,谈谈对这部小说的个人见解,以及它带给我的启示。
小说第一部《夕阳芳草》主要描写发生在明朝末年、清军从年初围攻锦州、松山,到年底已进逼京师,而李自成率农民军也在中原挥师北上,在这个朝廷面临严峻形势的生死关头,由文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置社却在虎丘大会上,围绕钱谦益谋求复官、替阉党阮大铖开脱而发生严重分歧。交代背景人物党派与明末社会状况。
《秋露危城》从李自成进京,明皇帝崇祯在煤山自尽、明朝灭亡,南京拥立新帝写起,到五月扬州被清军所破为止。通过各方势力拥立福王、潞王、桂王的纷争,描写了南明小朝廷的筹建和垮台,进一步揭示官场的黑暗,明朝灭亡的必然。
《夕阳芳草》写明亡过程中知识分子进一步地分化,有的奋力抗争,有的卖身投靠新主,有的明哲保身,再现了复杂的历史生活,反映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救国图存,数千年来传统的忠君报国精神。
《白门柳》的故事发生在明末的江南地区,这里是当时中国较为富裕的地方,文化氛围浓郁,思想活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算是到了顶峰,人人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将读圣贤书奉为正途,忠君爱国思想深入人心。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和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复社士大夫,在与阉党的斗争中大获全胜。此时,以李自成为首的各路农民起义军已经势如破竹,向北京迫近。而山海关外的清军也攻城略地,步步进逼,明朝大势已去。在这国破家亡之际,这些读书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表面上虽然拥护朱明王朝,但内心中却各有心思。比如,钱谦益要的是位极人臣,冒襄想的是在不损失自己的家人财富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名声;黄宗羲想要的是天下读书人地位的保全。他们的共同点是,只知道恢复大明却没有考虑过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明朝末年虽然天灾人祸不断,有人认为明朝亡于天灾、天灾让靠天吃饭的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通过阅读《白门柳》,我发现了更深的原因。看看书中描写的江南读书人的生活,钱谦益辞官十几年竟然还在家乡富甲一方、冒襄为父调动工作可以一掷千金,复社成员每个都是秦淮河畔灯红酒绿世界的常客。他们不需要交税,繁重的赋税与打仗的军费自然要广大农民承担,恰巧遇到天灾,粮食颗粒无收。君子们在花天酒地中谈论中兴大明的伟大事业时,却看不到南京城外大批乞讨的百姓,以及遍野的哀鸿。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官迫民反,民不得不反,提示了明朝的覆灭,既是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结果,也是社会不公,导致农民起义反抗的结果,阐述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文人生活和政治斗争是《白门柳》作者对本书设定的整体主旋律。除了明朝对劳苦大众不公平的对待,那些朋党之争、宦官仗势的政治斗争更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纵观满清入关,只有区区十几万的满洲人,想要占领并统治中原的汉人困难很大,只要南明小朝廷痛定思痛,倾举国之力,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不是不可能拒除外敌的。可惜的是,诸多的士大夫却在桂王是正统还是唐王、满王是正统的斗争中自相残杀。结果加速了南明小朝廷的分崩离析,卒至国破家亡,最终让满清统一天下。所幸的是,满清本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入关掌权后,安抚民心,推崇汉文化,笼络前朝文人,老百姓也得到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作者描写了明清时期秦淮两岸灯红酒绿的景色,寓意在朝廷面临外强入侵、即将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不少持不同政见的文人仍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地互相攻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场景令人唏嘘。
小说虽然只写了三年中发生的事情,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故事主脉清楚,社会人文描述细腻,令人身临其境;人物描写生动,个性鲜明;既有忠肝义胆的文人雅士,又有肝胆相照的风尘女子;既有认贼作父的软骨头,也有宁死不屈的义女子。在行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意象,充分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作者娴熟的创作手法,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