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一次读过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这部包含着80篇美文的散文集,更像一部细腻而温情的影视剧,向我们展现着黄沙梁的一切。那原生态的剧情,演绎着刘亮程的精神世界。
读刘亮程的文章,并不会相遇华丽的文字和绝美的修辞,却远远就能嗅到文字间浓浓的乡土气息。捧起书本,一座充满神秘气息的西域村庄便赫然出现在纸上。生老病死、春耕秋收;鸟语虫鸣、日出日落。所有袒露着生活原色的事物正拼命活着,歌颂万物,歌颂岁月。
那些渺小却长存的事物,一棵树,一堵墙,一条路,一扇门。旁边流淌着一朵云,一阵风,一个季节和一段故事。漫长的岁月里只有人是独立的存在,或许是寄生,或许是羁旅。但所有的擦肩而过都会引发某种哲理,只是,我们或许无法洞悉,或许无从掌握。黄沙梁于作者而言,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许多。每一篇散文都是鲜活而立体的存在。像黄沙梁上每一寸贫瘠且充满故事的土地,在越拉越长的记忆中,或欣喜,或细腻,或平静,或惆怅。这个村庄早于无形中和村庄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魂牵梦绕。
读《一个人的村庄》,需要安静,我常在夜晚品茗阅读。读完这本书,感觉整个人会变得很通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此间望向窗外茫茫的黑夜,仿佛能在这毫无方向意义的空间里,寻得一丝渺渺而来的光影,直达内心。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村庄》还带给了我们许多朴实无华又意蕴深远的句子。“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面朝黄土,没有叫声。”我们蜷缩于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里,学习成长,繁衍传承。生命也在一条条岁月的长河里生生不息,成为永恒。
“接近平凡更需要漫长一生的不懈努力。”平凡并不容易,也许我们费尽半生求来的财富、荣誉甚至长寿,远不如活成堂堂正正、潇洒从容的自己。所以有时候用尽一生,能够接近平凡已不枉一世春秋。平凡不易,接受平凡更不易。
我亦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着农家的麦面,流过农人的汗水。村庄里有我成长的点滴,有我欢乐的童年。《一个人的村庄》引发了我对农家的回忆,勾起了我的农家情怀。所以试着追逐他的脚步,去表达自己的乡村情怀。
刘亮程在《通驴性的人》中写道:“我的生命肢解成着许许多多的动物(家畜)。从每个动物身上我找到一点自己。……我的年月成了这些家畜们的圈。从喂养、使用到宰杀,我的一生也是它们的一生。我饲养它们以岁月,它们饲养我以骨肉。”于是我在《没本事的驴》里写道:“夕阳,残雪,麦田。驴们的生活依旧一天跟一天。看驴的人在驴身上看到了人的世界,被看的驴在人眼里演绎着人的驴生。驴永远不会成为人中的一个,人也不会自觉列为驴中的一员。人和驴的世界总会在相互熟悉而又彼此陌生中一日日度过,直到不分你我。”
刘亮程在《逃跑的马》中写道:“那时要紧的事远未来到我的一生里,我也不着急。……我还处在人生的闲散时期,许多事情还没迫在眉睫。……许多年后,有些东西终于从背后渐渐地追上我。那都是些要命的东西,我年轻时不把它们当回事,也不为自己着急。有一天一回头,发现它们已近在咫尺。这时我才明白了以往年月中那些不停奔跑的马,以及骑马奔跑的人。”于是我在《牛的修行》中写道:“一头牛陪着一代人,从奶瓶陪到犁把,从青丝陪到白发,从牙牙学语陪到远离故乡。牛是时间的使者,是跨越时空的列车。牛们把一身本领撒在村里,不留遗憾,不会感叹。……岁月在所有人的足迹旁留下了牛的蹄印,像是一场倒序的电影,把镜头铺向遥远而又亲切的开头。”
也许有人说这是模仿,但所有的模仿都不只是为了模仿,或许这粗言简语中还有一丁点,对村庄的爱恋和对农家永久的寄托。
阅读之路引领着我的写作之路,希望刘亮程的村庄世界和我的农家情怀一道,能够将质朴和纯粹带入读者的视野,追求更加真实的回归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