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草木渐渐凋零,蛰虫开始休眠,阳气已经潜藏。进入冬至,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才开始。因此,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冬至为题,吟诗作词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但也有描写冬日的清冷、世事的凄苦、身体的衰老、精神的颓废等名篇佳作,给后世留下了冬日养生的思考与探索。
唐代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然而,他的一生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生活饥寒交迫。他的一首《冬至》,表现了他晚年生活的凄苦。诗中这样写道: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大如年”,但杜甫却感叹每年过冬至的时候格外的孤独,穷困和愁苦交织纠缠,让人神情恍惚。他看到冬日江上的萧条景象,感叹自己的孤独和老去。
无独有偶,写冬至诗,反映贫困、孤独和凄凉心境的诗句,却被相隔400多年后的宋代诗人陆游再次写到。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写的《辛酉冬至》是一首五言律诗: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冬至这一节日的景象,展示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他的家境贫寒,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过节庆祝,年纪渐长,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诗人描述了冬至之夜独自一人早早入睡却因寒冷难以入眠的场景,与其他人的繁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希望通过梦境来寻找春天的气息,这种渴望象征着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整首诗词通过对冬至这一特殊时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之感。
冬至日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冬至之前还不是很冷,真正的严寒在进入冬至之后。冬天养生首先是抵御风寒,从两首古诗中,我们读到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因为过于寒冷,老人会早早入睡。而那时的床上用品很简陋,几乎难以抗风寒。加上饮食营养跟不上,很容易生病,更谈不上养生了。
众所周知,冬天养生离不开提供能量的物品和食物。在宋朝以前棉花种植还没有传入我国。那时的衣物被褥,富有人家才会有“锦帽貂裘”,贫穷人家常见的御寒物资则用茅草、芦苇之类廉价原料。由此可见,杜甫和陆游的晚年生活境遇是何等凄苦。
如今,冬季各种各样的保暖设施应有尽有,各种中医养生的食物、药物和保健品随处可见,老年人遇到再冷的冬至也不用担心杜甫和陆游所描写的那种孤独清冷的情形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