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入冬以来最冷的晚上,满身疲惫地下班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天寒让我拿出烤火器,开始了入冬的第一次拥炉夜读。
烤火器绽开美丽的红光,我与温暖紧紧相拥,翻开了案头的《三国演义》。室外,朔风凛然,雪籽噼噼啪啪地敲击着窗户。刚刚在外穿越寒冷和夜色归家,拥炉看书,“风不定,人初静”,是这样一种特别寂静安宁的感觉。《三国演义》里有关公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于人生危急时刻不忘夜执书卷,凭几看书,让奉命放火焚烧驿馆的太守从事胡班情不自禁惊叹:“真天人也!”也正是这样的看书场景展示了关公的人格魅力,让一场危机于翰墨之香中化解。刘备跃马檀溪脱困,路上得牧童指引,于司马徽之草堂,第一眼便见其架上满堆书卷,无声说明司马徽绝非泛泛之辈。书籍无言,也让我在寒夜中有了一场更加美丽的读书体验。
第二日,室外继续狂风大作,天空阴沉,望楼顶一片素白。恰好不用上班,也不宜出门,再继续看《三国演义》。学生时代课堂上学过《三顾茅庐》,除了“三顾茅庐”的成语,其他的印象里荡然无存,身为女性的我那时天然对《三国演义》难以感兴趣。这次重温,心里生出别样的情愫,遥想当年课堂上的样子,彼时正青春年少,如今再读,已是斗转星移数度秋。文中叙述刘备至中门,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探,见一少年拥炉且歌:“凤翱翔于天地兮……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东汉乱世中草庐下一张书桌,散发着梅花的清雅之气,实属难得。
对于诸葛亮的出场,文中作了层层叠叠及多角度的铺垫,千呼万唤不使出场。刘备泪别军师徐庶时,于徐庶口中第二次听到诸葛亮的名字。隔日,司马徽来访,正准备礼品往拜隆中的刘备于恍惚间又错认峨冠博带的司马徽为诸葛亮,司马徽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简单一个场景,又寥寥数笔对诸葛亮的出场进行了简洁渲染,更使一心想定国安邦、匡扶汉室的刘备“求亮若渴”,迫不及待踏上了拜请诸葛亮出山的路途。刘备入隆中,遥望山畔,见数人荷锄耕作于田间,且歌诸葛亮所作之歌,歌中之词,又一次吊足了刘备的胃口,而他这次受到童子的傲慢对待,连柴门都未能进入,惆怅而还。行数里,回望隆中,“山不高而秀雅,地不广而平坦,猿鹤相亲,松簧交翠”,此等仙境,令刘备依依惜别,更令其失落感更甚,也令读者对生活其中的卧龙先生充满了一睹尊容的期待。途中又遇诸葛亮的友人崔州平,以他人之口,作者罗贯中又对诸葛亮进行了一层铺垫。整个初访茅庐,给人一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艺术效果。
刘备二访草庐,正值隆冬,路遇大雪纷飞。张飞言:“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就是在这样的日子,刘备没有停下往隆中而去的脚步。沿路“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我不由抬眼望向窗外,乱琼飞溅,小城所有的屋顶素白一片。我在这样的一场雪里读到“朔风凛凛,瑞雪霏霏”,霎时对雪花生出一种从不曾有过的感觉,是因为古典名著的别样魅力乎?当年老师在课堂上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尽得精妙,既写出了雪之气势,又渲染了故事气氛,我记忆至今,不想《三国演义》里也有一场盛大的雪花飘洒于天地间,而这场大雪,也让我对心忧天下苍生的刘备多了一层敬意。诚如杜甫所赋诗”三顾频烦天下计”,若不是刘备如此,哪来三国鼎立之局面?
刘备二访草庐不遇,只得“呵开冻笔,拂展云笺”留言预约诸葛亮。“呵开冻笔”让我一下子穿越到了东汉末年的一处草庐,一个飘雪的冬日。刘备感伤而返,路遇诸葛亮的岳丈黄承彦,于风雪中听“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听“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此中吟雪之句,无不暗示着卧龙有出世治乱之命运安排。刘备以此认为吟诗者为诸葛亮,立马“滚鞍下马”。刘备二次离开隆中时,对隆中又有一次雪中回望:“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面对漫天飞雪,刘备悒怏而归,想到诸葛亮《梁父吟》:“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隐世宣言,心中一片空茫不知所以然也,又想着诸葛亮之友崔州平所言:“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这雪,越发下得无边无际起来,刘备的眼前天地更显苍茫缥缈。
一番彻骨寒冷把我囿于室内,蛰伏于冬天的深处,居然收获别样的温暖和馨香,而刘备似乎也是穿越风雪,终于通过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对他的考验。
我以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迎接冬天的雪花,也迎接充满男人英雄主义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好一场气势磅礴的大雪!你,拥炉读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