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奥林匹斯山德尔斐神殿的一块石碑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也是我一生的哲学。站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应该何去何从?不妨读读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一书。
一、认识你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在喧闹的白天过后,夜深人静时,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干什么?心之所愿是否就是身之所往?如何衡量自我价值?梁永安说:“其实很简单:每天都反思一下自己,看看在知识上有没有增加?文化视野的宽度有没有扩大?情感的含量有没有更加丰富?行动性有没有增强?”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有未来。
作者在书中写道:“欧洲青年普遍流行一种生活方式——间隔年。比如他们大学毕业后,会去澳大利亚做公益,或者做别的事情,进行工作性漫游,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认识,获得一种与原来文化、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体验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怎样生活。”因此他建议条件允许的人,可以试着游历一番,我们活得都太确定了,一步步都有规定动作,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就连写工作简历都不能有时间上的断档,这样的生活很安全很舒适,无可厚非,但确实缺少了一点未知的可能性,多游历,才能多打开生活。作者说:“青年要认识自我,不能坐在房子里,坐井观天,往往需要在不完美的探索中认识自己,有痛苦,有欢乐,于痛苦中发现自己活着,于欢乐中发现自己还很平庸,在这个过程中,才逐渐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二、我劳动,我幸福
抖音上曾流行关于幸福的十条标准,其中一条是“享受工作”。工作在我们一天中占据了八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不能真正地享受工作,热衷于工作,这八小时简直就如酷刑般难受。梁永安衡量一份工作值不值得的标准是:“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跟自己内心热爱的生活有多大的距离?”但我们有时却未必能那么幸运,做的工作刚好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年轻人有自己的妙招:“摸鱼” “摆烂”“躺平”“佛系”。这些热词其实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一种自我解嘲。工作很苦,怎么办?梁永安的回答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佛教里面四圣谛中的一个就是苦谛,苦谛形容人必须经历的各种苦。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苦。”在追寻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很多,苦不是要回避的东西,要学会享受工作,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三、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爱买花的女人。她们的薪水并不丰厚,但就是爱买花,买回来细心剪裁呵护,放在花瓶里好好供养。梁永安说:“人类的活动主要是生活,欧洲的观念是,工作五天是为了周末两天的生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理念不大一样,我们习惯于把工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这样的观念也为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其实生活与工作如一体两面,两者都不可偏废。
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更需要追求精神上的价值。精神的贫瘠远远比物质的匮乏更痛苦,诗人波德莱尔跟朋友在一个咖啡馆里,出神地看着外面的人,朋友问他看什么,他说我看到累累白骨。因为他看到那些活着的人其实跟死了的人差不多,没有灵魂,没有自由的思想。我们可以通过文学、音乐、旅行、创作等方式,丰富精神生活,践行一种很艰难却具有独特价值的生活。梁永安教授经常跟他的学生说:“一个人一个星期至少要读一首诗,让心灵不断地获得诗歌的滋养。”他还说:“一个人最可悲的就是一辈子没有生活过,一辈子都在追逐生活的条件,要挣钱、要大房子,虽然最终得到了,一辈子的时间也过去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息”,即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希望你我的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