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家周汝昌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要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阅读《红楼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且不说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影响,不说它艺术成就无与伦比,不说它字字珠玑,描绘诗一样的文学世界,单是一个小小的“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片段,就是两种价值观、两种矛盾冲突的大爆发,是传统伦理思想与生命成长矛盾冲突最集中的表现,意蕴深远,它是《红楼梦》前半部分的一个高潮。文中贾政、贾母、王夫人对宝玉成长的教育,可以让人窥到中国家庭教育甚至是学校教育的典型表现,具有启示作用。就根植于中国父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来看今天的家庭、学校教育,依然是那么深远而有意义。
“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吓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早不觉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嗐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萎靡不振。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没有及时会见接待来访已经升任京兆尹的贾雨村,磨磨蹭蹭,唉声叹气,极其不情愿地应付,这使贾政没有面子,没有在为官人际关系上给父亲加分,也没有给自己未来为官道路铺设人脉关系。这是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延荣续贵唯一希望、支柱不应该有的状态,宝玉应该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残厦于将倾做好全部的准备。第九回贾政给私塾馆的教师爷捎话:“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但是贾宝玉偏偏厌恶仕途经济,讨厌“四书五经”,整天混迹于女孩子圈子里,不思上进。得知宝玉不仅做出私通亲王府优伶琪官,亲王府找到家要人这等有辱贵族风化,触犯权贵,有碍前程的事;听谗言说宝玉强奸金钏未遂致其跳井身亡,贾政终于气急败坏,不加细问,抡起棒子对宝玉大打出手。父母对孩子都有远大期待,期待孩子走仕途经济,将来为官做宰,光宗耀祖,宝玉偏偏不思科考,专门搜些杂学旁说的闲书来看,只有“歪才”,拒绝“成材”。贾政遏制不住激动情绪,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打,他没有给宝玉以询问、疏导,管理只有压制,是典型“棍棒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现在虽是新时代,但多少父母对孩子有期待不就是让孩子为自己为家庭弥补遗憾?孩子很多的努力并不一定是为自己。孩子生命的成长里多少都带着父母的“私心”,而并非自己的生命成长。在挨打的过程中,宝玉没有哼半声,他在做无声的抵抗。
王夫人对宝玉也是充满私心。且看她劝说贾政:“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王夫人的劝,道出她对宝玉的期望,同时也是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没有宝玉,她夫人位置不稳,活着没有依靠,生活没有希望,和死了一样,所以不如“先勒死我,再勒死他”。
贾母对宝玉的关爱从小就无微不至,她的爱是否没有私心?“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最后还以自己要带着宝玉回南京来威胁贾政。贾母训斥不问青红皂白,她对宝玉的溺爱固然有“隔辈儿亲”的原因,还有在第二十九回里说到只有宝玉长得像爷爷,所以贾母的爱带有更多是自己爱的需求。
《红楼梦》里的家庭教育充分体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夹带着很多的私心,这些私心经常被堂而皇之冠以“我这都是为你好”“为这个家庭好”“没有半点是为我”的理由,看似无私,实际是没有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强行扭转孩子生命规律的“糖衣炮弹”,外表甜蜜,里子则是自私的“炮弹”轰炸着单纯的孩子们。违背生长规律的自私爱心,实际上收获的也必将是“强扭的瓜不甜”的结局。所以贾宝玉最终看透社会,看透人生,看破红尘,毅然与世俗决裂,出家了,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双减”政策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的形势下,我们该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给他生命成长的环境,还是出于私心?
学校教育是否也有类似的“私心”?请看那些看似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实际更多的是学校功利性的“私心”,有的是无意识的“私心”,有些可能裹挟着提高政绩私心的嫌疑,有些可能迫于上级、社会、家长的压力,求稳心态。滥用大量练习,挤压学生时间,泯灭学生童真而不自知,为了学生拿高分,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未来”,实际是戕害学生的未来。还有不细究逻辑的大型励志演讲,许多词语和语言看似充满正能量,却不合逻辑、不合实际的“心灵鸡汤”,撇去大部分学生无法到达的目标,千篇一律的目标方法,除了给大部分学生带来更多焦虑,还能带来什么?
学校、教师、家长对于学生而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处于强势的一方,常常会忽视孩子生命的力量,会不在意或不懂得生命成长轨迹。揠苗助长永远都是教育假象,成长需要遵循生命规律。老师应做好导向,培以心灵浇灌,激发内驱力,最后静等花开。《论语》中弟子侍坐于孔子身旁,孔子静静听着弟子的论述,他有时会导,有时会等,等弟子询问;他有时会辨,再评判。他更懂得弟子,更有耐心,更懂得尊重。循循善诱在“善”,善于时机,善于方法,善于打动,善于思想。
有“私心”的爱不是真爱,打着“真爱”的幌子换不来教育的成功。教育更多需要的是真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应当给予更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