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张燕玲是一位在国内久负盛名的评论家,要写她的文章实在不容易。她为文学评论所付出的努力,作为文学研究者,又岂能视若无睹。当无意间读到张燕玲在2022年出版的散文集《淡妆与浓抹》时,我才知道在评论以外,散文写作是她的另一支笔。在散文与评论之间,两者互相促进,成为表现文学艺术的两翼。谈起张燕玲,其文学评论的造诣自不用多说,但在散文领域,展示的是一个怎么样的张燕玲。带着好奇,我读完了她这本厚实的集子。
在散文中,张燕玲回顾了她的读书生涯。她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时代就成立了诗社,后来,她担任《南方文坛》主编达27年之久,在文学评论界发光发热。她在自然与人,人与文学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园地,撑起了文学批评学术领域的一片天空,她成为了文学这片土壤上辛勤耕耘的园丁,笔耕不辍,多年来绵绵地照拂后学,在国内评论界受到极大的关注。正如她所说,文学是她的天命。那份坦荡的批评,流露出她的文学责任与使命,那份对人文理想的关怀,深深地寄意在《背景》里,亦把文字的热风,寄予年轻的学子。
张燕玲的散文不失体现出评论家的本色。读张燕玲的散文,你会真切地感到她散文的细腻与她文评的缜密如出一辙。她的散文融入了诸多评论的元素,评论也体现出散文的特色。张燕玲在批评审视上有着透彻的认知,面对当前积弊沉疴的批评现状,她敢于呐喊并说出自己的心声。如《〈金蔷薇〉在哪里》一针见血指出:“现在的批评家常常丧失了有难度批评的能力,难以面对批评对象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张扬自己的专业立场和批评精神。”同时表示,“今天中国的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大多很近,我也常常体会到在友情和文本之间行走的尴尬和疲惫。”她希望每篇评论都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并经得起读者的质疑。这种坚持说真话、有担当的批评精神足以让人仰望。张燕玲也坦言文学创作存在于寂寞之中,诠释了以文济物,“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广博人文素养。
读张燕玲的散文,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她内心清明、秉持坚韧的个性,也能看到她向往宁静与祥和的另一面。她的文学思想是开阔的,有巨大的包容性。她对文学始终怀有赤子之心,为广西文学整体推向中国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玫瑰花开》是她对广西“70年代后”女作家群体写作状态的关注,呈现出当年广西30岁上下那一代女性作家的文学气质。如黄咏梅创作客观而冷静,内心燃烧着热情;映川则是笔力冷峻;凌洁在经历不堪的回首之后,勇于重塑自我的形象,她们在满怀激情的年代,盛放出瑰丽的玫瑰之花,光彩照人。《南方的果实》则是记录她与广西男性作家的往来,记述了东西、鬼子等人的作品直面现实,对人世苦难生命所表现出悲悯意识。在经历洗练之后,他们的作品更有思想深度和文学张力,他们在文学的洪流中砥砺前行,成为国内文学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诸如黄咏梅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东西凭借小说《回响》摘得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张燕玲的笔下,“他们明白长在文学大树下,要结成怎样的南方果”,展现出了他们那一代作家的文学担当与自觉。
张燕玲的散文还折射出她的人文情愫。《家在贺州》对人文史迹的寻找,从侧面叙述了何香凝老人在苦难中独立自主、刚正不阿的秉性。在文学评论还是散文创作中,张燕玲都凸显了传统文人质朴的风格,并体现了她对当今文学的深切关怀。我们从张燕玲的文章中看到她对作家立场的重视,对传统文人气节的坚守。
张燕玲的散文固然有谈到学术上严肃的一面,但也展现出浓浓的温情。诸如《望尽天涯》里作者行走在异域,对女儿的牵挂,可瞥见她内心充满母性的温情和柔软的力量。张燕玲认为:“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即使再伟大的人物,只要他健康,他都会由着自己光明而快乐的心性,扑向凡人的爱情与欢乐,”体现出她充满阳光、温厚而柔软的内心。
在时代面前,对苦难的关怀,是作家所应具备的人文意识与写作责任。旅行散文《此岸,彼岸》,记述到台湾探访“荣民之家”的故事。生离死别的遗憾,求而不得,是人世间活生生的悲苦。文中“荣民”曾老伯与青梅竹马的爱人暮婚晨别,一别54年,再度重逢时,现实并非旧时,给人留下无尽的唏嘘。《此岸,彼岸》表现出了敬天爱人的思想,体现出张燕玲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础石》《长歌短板羊楼洞》《黄桃竹音》《惠州客家》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旅行散文。作者行迹所至,表现出对地方历史文脉赓续的关切。《一次抒情变奏》《以修身来修文 以修文来修身》《向阳而生:城乡现实中的女性之光》《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等文章展现出评论的独特视野。作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度剖析,如对迟子建小说中翁史美在恶浊的环境中表现出理想主义抒情的跌宕;李修文《山河袈裟》里做人作文的“山河”,其身心投入地“以修身来修文,以修文来修身,从而完成自我的精神再造”;诗人旧海棠笔下人物“在人生失落后找回爱的能力和尊严,并在生活困难中自我救赎与成长。”这些文章均可归结为议论性散文,体现出作者散文写作与评论的高度融合,打破了散文与评论之间的篱笆。
这本长达20万字的散文集,蕴含着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内涵。透过浓浓的人文气息,不少地方以事说理,事与理兼容。其表达的思想观点折射出灿烂的人文之光,尽显评论家的本色与担当,无不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肩负文学使命的来者。
黄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