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决定意识,生活产生诗情。要写好诗歌,必须要有生活。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广博见识,一切艺术手段只能是纸上谈兵。想象是“心游万仞”的,离开生活基础的想象,只能想入非非,逆情悖理,绝不会有艺术。广东著名诗人唐德亮有着丰富多彩的成长经历,这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唐德亮出生于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当过农民、生产队队委、工厂临工,后来考入中师,毕业后任小学、中学教师。1990年2月,他调清远日报任记者、编辑、副刊部副主任、主任、理论专题部主任,2004年12月起担任清远日报社副总编辑,并工作至退休,他的人生旅途,可谓是丰富多彩。他的人生履历和所阅事物的纷繁,对于外界事物的变化反应敏锐,体现他在清远日报工作岗位的升迁和变化上。作为记者他能在平凡中见出非凡,在“司空见惯”里发现新意。对于生活的激情、对各种不同事物的不同凡俗的独特感受和艺术思考,最终使唐德亮成长为名闻中国诗坛的著名广东诗人。
在文学创作成长的道路上,唐德亮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他的诗歌《挖》,最近获意大利全国网络外国诗歌奖二等奖。《挖》一诗曾发表于北京的名牌大型文学期刊《十月》。《挖》表现诗人对人生、社会的关怀和反思,具有冷峻的思辨色彩。形式是思想的延续。《挖》探求一种完满的语言形式,既奔放不羁,又充满浪漫主义的无边想象。该诗歌语言既探索更新颖、更弹性的艺术形式,又真实地反映人生百态,万花筒般展现“挖”到的社会剖面。“再挖下去是什么呢?/我不敢想/锄头也不敢想”。
唐德亮诗歌《挖》其所选择的形象有美感的力量,所抒发的感情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所表现的思想,有着美的撼动力和征服力。请看看《挖》的开场白:
“挖脚下的日子//硬梆梆的。与它相碰时,一闪而过的电光/灼痛了生活之眼”
这首诗歌把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把现实的形象升华为艺术的形象,挖到的东西“灼痛了生活之眼”。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味,所写下的文字会是生硬的。唐德亮的“挖”充满了“好奇”:
“挖出歌声。忧郁的,欢乐的,带血带泪的/钻石般透明,夜雾般混沌/一段段,一节节,蛇一般柔软,藤一样缠绵”
诗,是诗人在生活的海洋中辛勤采撷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珍珠。诗人的感受是敏感的,他能捕捉到生活中激动人心的一刹那,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 “挖出歌声。忧郁的,欢乐的,带血带泪的”这些诗句充满了感染力和启示力,能从内心深处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蹦出沙,碎石。泥土不再顽固/它暗示:下边是清甜的水,是波动的呼吸/是明亮的眼睛/和一个苏醒的春天”
诗人开阔的生活接触面,其生活的广度和感受的深度,使诗的世界,触类旁通,驱遣裕如。古今中外文学史告诉我们,一切不朽的诗篇,都是那个时代的回声。诗人的瞳孔,只有汇集时代的风雨雷电,才能抒发时代的声音。诗人感受能力的强与弱决定着其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挖到了生命的深处 尘封的记忆/挖到一颗心/鲜活的,布满血丝的心”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挖》一诗色彩鲜明,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富于层次感和明暗度。这显然唐德亮职业记者生涯有关,洞察秋毫。诗,可以说是诗人全般知识的综合。凡事在一个“诚”字,诚则专,专则巧,巧则能得。《挖》能得到意大利全国网络外国诗歌奖二等奖绝对不是偶然。诗人唐德亮的“诗内功夫”与“诗外功夫”相融,他的诗歌是带有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其艺术构思有着匠心独运的开阔视野。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唐德亮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许这些素材是杂乱无章的,然而,由于某种偶然事物的触发,这些潜于心底里的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意识、印象等,会骤然间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发生质的飞跃,升华为全新的艺术构思,这也许是《挖》显示的非凡感受,丰富多彩,五光十色,让人耳目一新。“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