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每年六月,南方进入梅雨季节,会连续下十天、半个月的雨,高温、潮湿又黏腻,家中的物品很容易受潮、霉变。到了伏夏,人们会趁着天气晴朗,拿出家中的衣物、被褥晒一晒。这时候,我和父亲也会把书架上的书籍抱到院子里晾晒。
小时候,我家住的是厂里的分配房,住房和厨房相隔十几米远,父母把厨房和住房围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院子,院子里孖生着一棵芒果树和一棵龙眼树。
那时,许多家庭都是一贫如洗的。而我家却拥有一件像模像样的家具——书架,书架上摆着整整齐齐四层书,真可谓藏书富甲一方。既有我和姐姐喜欢的《地道战》《小兵张嘎》这类具有时代意义的图书,还有《千字文》《笠翁对韵》等线装书;有父亲心仪的一整套《十万个为什么》,也有哥哥珍藏的章回体小说,四大名著等,闲暇时翻看“杂书”,成了我儿时最惬意的事。
晒书颇有讲究。三伏来临,父亲每晚听收音机播报天气预报,然后选一个晴好的日子,和我一起晒书。我们通常会在上午10时到中午12时晒书,这个时段阳光不算强烈,对书籍伤害小。如果晒的时间过长,书页就会变黄、变脆,得不偿失。
我们在院子里放两条长板凳,将一块门板铺在上面。父亲将书从书架上一本本取下来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接过书放到桌子上,待一层书都取下来后,父女俩就一摞一摞地抱出来,轻轻地摊在门板上,在阳光下晾晒。
父亲很爱惜这些书。我俩坐在树下,边晒书边检查,发现书有脱页、破损,就用自制的糨糊粘贴好;如果书有褶皱、卷角,就放上一块重物,将书压平整;看到有灰尘、霉斑,父亲还会拿一块干抹布,仔细地抹了一遍又一遍。
父亲指着晾晒的书对我说:“书真好,能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博古通今,展望未来,你一定要认真读书啊!”他说话的神情,至今常浮现在我眼前。
父亲告诉我晒书的典故:小暑“曝书”日的民俗,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历史了。《穆天子传》中记载:“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晒书表达了文人对书的喜爱。真没想到,晒书竟有这么多的学问。
我们晒书,一群小麻雀也来“凑趣”,看到花花绿绿的书,以为是美味佳肴,就叽叽喳喳地飞拢过来,用尖嘴和利爪,翻书寻食隐匿的蠹虫。
担心麻雀啄坏书籍,我赶紧拿起树枝,与麻雀进行一场斗智斗勇的“护书战”。我打跑了左边的麻雀,右边的又飞来,弄得我狼狈不堪。直到父亲也加入战斗,才赶跑了那群“小坏蛋”。
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书放在书架久了不翻动,会生“蠹虫”,一生虫,书就破损了,晒书就是为了杀死蠹虫。经过两个小时的晾晒,我们把晒好的书重新放回书架。晒过之后,每本书都吸收了阳光的味道,重新散发出油墨香,翻阅起来会让心情无比舒畅。
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阅读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子读物成了主流。很多人都喜欢在微信、抖音上晒娃、晒美食、晒旅行、晒感情,但几乎没有晒书的,知道晒书节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伏夏晒书,晒的不仅仅是家中藏书,也是一种喜书、爱书的情愫,更是一种对汉字文化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