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广大青年为收信对象,谈谈青年们关注的话题,如读书、修身、恋爱、人生等等。作者如长者般语重心长,又如老友般诚恳真挚,将对青年的深情诉诸笔端,娓娓道来,使读者受益匪浅。
一、谈读书
明代文人徐渭写过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正确的读法是: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hǎo)读书。意思是年轻时是读书的好时光却不喜欢读书,到了晚年喜欢读书却不是读书的好时候了。朱光潜在第一封谈读书的信中写道:“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曾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说的是读书要理解透彻,切忌囫囵吞枣,但我觉得这个“知味”,还应该包含趣味,若读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得兴味索然,那肯定是不知味的。朱光潜还认为,“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而且读书不能赶时髦,应该去啃经典书籍,“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二、谈静与动
朱光潜谈起现代青年的毛病,即“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一言以蔽之,就是太浮躁。这就需要从“静”上下功夫,宋代理学家程颐有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是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静观万物,便是可以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人们对于一年四季的那美妙风光,可以说兴趣那都是一致。有时我们不能感受生活的趣味,大半是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若能体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嵇康“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境界,就能体会忙中静趣。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如果不动,就宛如暮气沉沉的老年人,毫无生气。就连烦恼,也不应该属于青年人,朱光潜说:“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所以他在信中祝福青年“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三、谈人生
虽然电影《后会无期》里说:“我们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有时我们又希望有一个“忘年友”来跟我们聊聊人生,朱光潜就在最后一封信里跟青年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他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他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甚至和鸟兽虫鱼一样,这有点庄子齐物的味道。他说:“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
我们往往向往一种完美的生活,想过神仙一样的逍遥日子。但朱光潜却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在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朱光潜先生的十二封信,既是写给青年的,也是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读书、工作、生活等课题,人生不易,但人生也很美,愿你在为六便士奔忙的同时,也能抬头看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