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轻轻悄悄地到来/像水面飘过一叶浮萍/我又轻轻悄悄地离开/像林中吹过一阵清风/你爱想起我就想起我/像想起一颗夏夜的星/你爱忘了我就忘了我/像忘了一个春天的梦。”这是我国现当代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沈祖棻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别》。不长的篇幅,却展现出作者含蓄淡雅又平易理性的创作风格。这样的感觉,同样出现在她的诗歌评论集《唐人七绝诗浅释》中。
对于沈祖棻教授而言,诗词是她一生耕耘的领域,她的丈夫程千帆教授同样在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有杰出成就。他们不仅是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更是惺惺相惜的文章知己,因此,著名学者沈尹默将他们比喻为当代李清照与赵明诚,赞誉称“昔时赵李今程沈”。沈祖棻教授的诗歌评论集《唐人七绝诗浅释》便由其丈夫整理补充并初次出版。新版本又增加了手稿《七绝诗论》的录入本。
本书以“浅释”为题,最大的亮点恰恰就在于“浅释”。作者需让自己的文字语浅意深,余味绵长,既能与文本保持一定距离,理性关照作品与时代,又要做到理性中不失感性,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沈祖棻教授在平易浅白的语言中包蕴巧思,如解读诗人陈陶的《陇西行》时,以描述细致的几个电影镜头来证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妙处,让读者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一幅幅连贯而生动的图景,自然而然地明白战争带给人民的深切痛苦;又如解读诗人李益的《暮过回乐烽》时,作者关注到一般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割裂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关联,其论述也由此出发,点明前两句“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颠倒事件顺序,烘托战争的紧张气氛,是为了反衬后两句轻松的笔调背后战士们强烈的乐观精神,至此,诗歌似断实连之妙也全然显露。沈祖棻教授的分析巧妙又不刻意,能在平易中串联诗句,有益于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关于具体的批评方法,本书亮点有二。最鲜明、也是贯穿全书的,便是“同题共比”的批评方法,即通过分类归纳和同类相比,帮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精妙之处。文章旁征博引,故而常看常新,这似乎得益于近代学人的独特优势——既有传统古典的修养基础,又有西方学问的眼光和训练。正因为作者眼光独到而少偏执,写作时才能将一些题材、手法乃至情感相近的诗作归类解读,甚至阐明其间的传承与影响关系。对于李白的《越中览古》,作者采取不同的类比方法,一则从艺术结构出发,点明该诗是通过将转折点落在最后一句来突出诗歌的神采与力度,韩愈《同张水部籍游曲江,寄白二十二舍人》、元稹《刘阮妻》亦是用一连三句极力描写某个美好境界、第四句转折以突出作者意图的代表性作品,而窦巩《南游感兴》则反其道行之;二则从艺术结构入手,《苏台览古》没有竭力渲染昔时繁华,而选择以今古常新的自然物事衬托人世变迁,与《越中览古》共同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巧思。另一亮点在于作为点缀出现的文论,这不仅是对文章作出的言简意赅的整体总结,而且拓宽了文本的深度,知识水平各不相同的读者皆能从中品出价值。如赏析王翰《凉州词》时,作者引用《文心雕龙·情采》“因情敷采”的说法,指出丰富醇厚的感情世界和不受束缚的性格风采有时胜于严格的考究,因此读诗时不应以词害意,信以为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读者方能感受到“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的艺术之美。
此外,作者创作的态度和思维也不容忽视,这是串联起整部作品的精神纽带。在对诗人的评价和作品的选取层面,沈祖棻教授扎根定评又不局限于定评,凭借现代人的敏锐反思了某些刻板的批评方法,对诗人作出尽量客观公允的评价总结。如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对于学界尚无定论的观点,作者故依“诗无达诂”和“作者何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说法给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又引导读者对于一些问题不必“刻舟求剑”,能达到“情与景合,意与境偕”的境界已经足够可贵。
其实,《唐人七绝诗浅释》中收录的七绝并不生僻,恰恰是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诗作,然而熟悉不等于理解。在沈祖棻教授细致简明、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读者会在不经意间捕捉到意想不到的灵感,会心之感油然而生。
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