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1981年的茅盾文学奖,迄今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砥砺历程,给广大读者奉献了众多的精品佳作。由著名学者梁鸿鹰编录的评论集《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北岳文艺岀版社2024年1月出版),收入茅盾文学奖设立以来,八十位评论人对40部获奖作家作品的评论文章,以恢宏的思想蓄量,带领我们走进意蕴精深的“茅奖”世界。
这些获奖之作,多数为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重要长篇,获奖作家无一例外都有着不俗的实力。主要名家名作包括:魏巍的《东方》、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张炜的《你在高原》、莫言的《蛙》、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则臣的《北上》等等。以上所选著述,时间跨越四十多个春秋,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时期,全书思想深邃,题材广泛。书中,众多名家均能站在历史的节点,以其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高度聚焦中国的宏阔现实,用如椽大笔描画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神州画卷。无论是在广阔的农村,还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也不论是在火热的工厂,还是在大漠孤烟直的塞外边关,都有这些名家一路躬行的身影。他们一边感受,一边思考,正是得益于他们的用心刻录,才让我们看到一个日新月异、越发妖娆的中国新形象。
作为一本文学评论集,探究作家的写作特色,分析作品的艺术风格,诠释文本的中心意旨,进而揭示这些宏篇巨制到底好在哪里,是全书所要阐发的重中之重。为此,编选者特意邀请了新老评论家重温获奖者的代表作品,以一老一新的组合,从不同的视角解构着这些文本的多重意蕴。它既是对茅盾先生精神遗产的继承,也是对近年来文学评论进展的回顾,所辑的评论文章普遍兼具中西视野,善于运用新研究方法,在文本细读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对今后文学评论的发展亦具有启发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老一辈评论家,如吴秉杰、曾镇南等还曾承担过“茅奖”的组织或评选工作,这为广大读者准确理解“茅奖”作品的深意,发掘其文中的精神涵义,提供了较为权威的解答。为了把“茅奖”作品评析得更加深入人心,书中还增设了亲朋评书环节,诚约部分“茅奖”作家的生前亲友,如魏巍的友人韩瑞亭、姚雪垠之子姚海天等,共同参与到赏鉴“茅奖”的活动中,这为广大读者更深一步地了解这些名家及其名作,开启了新的品读范式。
通过众多评论家及“茅奖”亲友的多维释义,一个个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咖及其脍炙人口的作品,纷纷以焕然一新的形象,重新走进大众的精神世界,并长久地占据在他们的心田。翻开书本,陈忠实的《白鹿原》,让我们对陕西大地走出来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当代文坛风格卓异的文学大咖陈忠实,以及他所刻画的白鹿原村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争斗故事,有了透彻的认识。莫言的《蛙》,成功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姑姑的形象。书中,莫言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剖析,不愧为大师手笔,令人叹为观止。王蒙的《这边风景》,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为背景,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王蒙对汉、维两族人民团结协作精神的讴歌,充分彰显了他对正能量题材的深刻把握。徐则臣的《北上》,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运笔谋篇中,徐则臣别出新裁的叙事方式,凸显岀他不凡的文学匠心。至于《四十年,四十人——“茅奖”作家作品观澜(1982—2022)》中其他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也是各领风骚,尽展“茅奖”名家名作的本色。
全书不落窠臼式的阐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茅奖”从第一届到第十届发展的历史面影,成为长篇小说在新时期四十年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盛世华章著新篇。这是中国文学之幸,更是我们的时代之幸。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