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燕茈2023年12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散文集《再见花树下》,开篇《慈柔声声满江湖》写的是“我”祖母一生的凄惨命运。旧时乡村,重男轻女,又闹饥荒,孩子多,根本养不活。产妇生娃时,接生婆在旁放置一个木桶,装满水。产妇的家婆守候在一旁,如生的是女孩,直接扔进桶里淹死。这些原本就遭受社会不公正待遇的女人,在自己具备某种“权力”后,又以这种不公正待遇对待毫无反抗能力的女婴。读到此处,我在三月的暖春里,依然感觉到不寒而栗的恐惧。所幸的是,“我”的祖母没有遭遇这样的灭顶之灾。然而,她的一生,依然在凄惶中度过。祖母十八岁嫁人,十九岁生下的儿子才五个月大就夭折了。随后生下的女儿给别人抱养,最后也没有存活。这对祖母来说,该是多大的打击?事实上,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祖母在后来多年的时间里生不出孩子,被她的婆家卖给了“我”的伯公。才过上一年好日子,伯公被洪水冲走,祖母成为了寡妇。为了生活,祖母与“我”那葬妻的祖父重组了家庭。这个家,是贫穷的,是举步维艰的。祖母的一生都在卑微中度过,她一辈子活在噩梦里,被嫌弃、被绑架、被贩卖。
开篇就给人以足够的悲惨和震撼,为接下来的整部作品奠定了悲情、苦难的基调。《“捡金”的父亲》中,那个卑微、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我们的可怜父亲;《植满时间的疼》中,那个羸弱、八岁就失去娘亲、结婚八年还无法生育被人嘲笑的悲情母亲;《十年生死两茫茫》中,那个和我关系很好却死于难产的闺蜜……遍地悲苦,充斥在读者的视觉神经中。就在我觉得困苦难以克服,悲惨还要继续深化的时候,作家燕茈风格一转,行文变得轻快明朗起来,在饱受磨难的大地上,开出了一片希望的花朵。如《此爱》中所说“此爱永生,菜刀往下切,爱往下走”;《客家娘酒》中,“看到了爱和希望在延续”;《红星路101号》的同事之情;《炊烟易冷》中“这么多温情脉脉的瞬间,全在我小肚鸡肠的怨怼中隐匿了多年”的幡然悔悟……在燕茈的笔下,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形象饱满。书中栩栩如生的人好像坐在我面前,与我对话、交流、交往。
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燕茈很注重输入。浩瀚书海,如何去粗取精,燕茈将目光锁定在传统经典中,她尤其喜欢《红楼梦》,这部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和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让她吸取了不少文学的素养。她不光读《红楼梦》,还写下了诸多阅读笔记,收入在第三辑《红楼笔记》中,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贾母、贾宝玉、王熙凤、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的人物形象、心理动机。通过她的解读,让我这个只读过一遍《红楼梦》的人,更容易融入到这部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著作之中,对《红楼梦》有了更多的了解。
读燕茈的散文集,我的慈悲之心更加泛滥。在我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每个人,都曾在苦海中泅渡过。好在我们相信,无论如何,在困境中的人们都会努力寻求希望,他们蹒跚前行的身影若隐若现,让我们在苦难中听到希望之音。那是生命的火把,是希望之光,从而让我们生生不息。
邹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