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之美”来做《鹭舞红树林》这部生态题材长篇儿童小说读后感的题目,似乎有点缺乏文学的形象思维。但作者陈华清刚刚获得2023年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优秀作家称号。凭我对她的了解,她能够拥有这个“乡土作家”的荣誉,因为她的作品中有太多的“自然”。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自然之物(红树林)为背景,人物也是生长在这个自然(红树林)之中,全部的故事也都是以自然(红树林)而展开,因自然(红树林)产生问题冲突,是自然(红树林)化解了小说中的一个个悬念(秘密),以一个“自然”,引出另一个“自然”,再造一个人为的全新的“自然典型”。
这部作品,以少年陈涛涛为线索,通过“回岛”揭秘,带出一个个“秘密”,同时又逐一揭开了一层层的“秘密”,在“解密”中,“抖”出了陈家祖孙三代海岛人保护红树林、保护白鹭、保护生态的生动感人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以艺术手段助力湛江“红树林之城”建设的得力之作。
近年来,湛江市提出了打造“红树林之城”的口号,一时间“红树林”成为“网红”,湛江沿海的红树林景区风光了大江南北。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陈华清是抓住这个“合时而著”的机会。她时时关注“红树林”的新闻,不停地收集各种有关红树林的知识和人物故事。
所有故事的产生,皆为“自然而然”。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都是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一群“人”和一片熟视无睹的“景”(红树林)。小说的环境并不复杂,就是海岛上的一片红树林。故事也不复杂,以少年陈涛涛为视觉,第一次回到海岛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悟,围绕“红树林”而引出的一个又一个人,一个又一个秘密,一个又一个故事。小说的主题也非常的直白,必须好好保护红树林,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但是,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作家并不简单地“以文教化”。面对着一片普普通通、平平静静、简简单单的红树林,如何让它充满着神秘又神奇,惊险又动人的艺术效果。这不仅仅是讲故事,故事里的人和事,必须合乎自然,合乎逻辑,必须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必须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以人动人。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人物的出场也是“顺其自然”。小说的开篇即把陈涛涛回岛的原由“抖”了出来,这里的“十多年”就是一个“悬念”。接下来,便是“好戏连台”。一边是陈涛涛眼前的所见所闻,把小说故事往前推进,一边又是陈涛涛的疑惑被一层层剥开,让故事向后拉长,拓展了空间和时间,让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不断地丰满起来,让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有了“前因后果”。“陈民安”与“陈涛涛”这一对父子,一明一暗,共同演绎了这部长篇小说,“冤有头债有主”,一切的矛盾引起皆为“红树林”,一切的矛盾化解又因为“红树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什么要“约法三章”,为什么要去“探秘红树林”,“怪老头和鹭鸟”有什么关系,“解开第一个谜”,那第二个谜是什么?“岛东与岛西的恩怨”是怎么引出来的,“跳跳鱼和海泥橇”的故事有多生动?“超强台风”带给红树林、给村民的后果是什么?……由此引出保护红树林,“与红树林共成长”的美好结局……小说的故事情节,与其说是作家的“人为”所至,不如说是自然的推理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必然发展。
从小说的每一章题目中,就可以窥见作家的匠心。小说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动人心弦。
想起一位艺术家说过这么一句话:秘密越重要,悬念越强,读者越接近答案,他们越迫切地想要知道它。是的,作为读者的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真的是因为“秘密”,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从艺术形象塑造上看,作家非常地刻意,但从阅读效果上感觉,作家在刻意中,又不见有“斧劈刀砍”之痕。情节自然展开,故事遇“人”(不同的角色)而来,艺术之妙就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是非常吻合儿童文学的叙事特色。详细又不拖泥带水,直白如话又显得含蓄耐读,简朴中彰显自然之美学。陈华清是一位乡土气息非常浓烈的作家,写小说对她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有灵感,有发现,有触觉,就能马上让她的“第六感觉”活跃起来,像一条畅游在大海中的“贪吃的巨鲨”,一旦发现了“猎物”,她绝不轻易放弃。
陈华清的文学作品,她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带有“雷人”的特点,尤其是语言,口语化的语言,这一点,在她的每一部小说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鹭舞红树林》中,随处可见。比如陈涛涛为了能回白鹭岛,爸爸提什么条件都同意。“我保证做到!”陈涛涛点头如鸡啄米。“戴上吧,海边的太阳很毒的。”“陈佑仔,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用耙子在红树林里耙东西,这样会伤了红树的根!要像我们一样直接用手捉。”“哎,侬仔,别走。你不想讲就不讲,你过来跟我讲讲话。”等等,不论儿童还是老人,作者把握人物的个性,大量运用本土语言,非常朴素,却让人不觉得“土”,反而觉得非常亲切,非常生动,非常自然。
“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创作源于不断地深入“自然”。为了探秘红树林,她多次到麻章区世乔村去釆访,上金牛岛去体验生活,去渔民家中,听取大家对红树林的见解。“不了解无从获得灵感,无灵感何来艺术创作。文学作品没有肉身,灵魂安之何处?”做自然的情人,只有真爱,才能获得真实与感动!她为人,做到了这一点。她为文,也做到了这点!
邓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