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犹如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绵延数千年,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在这条长河里,每一个历史印记,都隐藏着一串地理密码。“中国”一词从何而来?为什么山东和山西之间没有山脉相隔,却以山命名?为什么绍兴多“师爷”?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的《大地中国》,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团。那些动人心魄而又饶有趣味的历史瞬间,被作者精准地定格在苍茫的中国大地上。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意思是“位于天下之中的国家”。最初的“中国”不是指政治空间,而是文化区域,即“华夏文化的核心区”。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中国”才逐渐摆脱了标定中心之地与华夏文化核心区的初意,成为国家、主权、国民的代表。
“谈到历史,我们总要说到过去的人与事,而这一切最终要落在大地上,让大家看到,在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地理。”在《大地中国》里,韩茂莉教授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中华大地,更是从地理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秘密。比如,在讲述“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故事时,作者不仅描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更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华容道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曹操的行军路线和战事结果。这样的分析方式,既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也让我们对地理与历史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翻开地图,我们会发现山东、山西中间是河北省,并没有一条山脉为界,那它们为什么叫山东、山西呢?其实,今天的山东、山西与往日并不相同。古人最早提到的山东山西,是以崤山为界,崤山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与崤山相对的就是著名的函谷关,以这个关口和崤山为界,就有了关东、关西,山东、山西之说。西汉中期,汉武帝将关中传统空间向四方扩展,函谷关东移,关中的东北界也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到太行山一线。于是,函谷新关与太行山构成的共同界线,成为关东、关西和山东、山西之界,此后再说到山东、山西两地之间的山脉,就是指太行山了。到了南宋时期,金王朝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设置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个行政区,范围与今天的山东省非常接近,这和原来以山为界的“山东”完全不同,但山东、山西之名却保留至今。
为什么绍兴多“师爷”?在《绍兴师爷与那一方水土》中,韩茂莉教授从科举制度讲起,列举了明清两朝乡试、会试录取名额,讲述了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江浙成为全国GDP最高的地区。读书人多录取比例低,使这里成为落第文人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落第文人自幼读书,既不会种田也不会经商,而科举取士的官员又缺乏实践经验,急需“参谋”,两者一拍即合,“师爷”应运而生。绍兴府地处钱塘江下游,出的师爷最多,甚至留下“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过,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厘清地理问题,才能理解诸多历史大事件的根源、走向与结果,这也是解读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地中国》将地理和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脉络清晰,点面结合,让读者既能俯瞰全局,又能捕捉细节,从而轻松了解从远古到近代中国的辽阔时空,以及每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徐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