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喜欢过中秋,因为有月饼吃,儿时也最怕过中秋,因为总是无法团圆,父亲在外工作,每至中秋,很难回家一趟,中秋之夜,母亲总是搂着我,望着天上的圆月,静静的,母亲不说话,但她湿润的眼角里,让我读出了她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长大后,我带着父母的叮嘱,背着厚厚的行囊,离开了家乡到异地求学,火车启动那一刻,我强忍泪水,透过车窗,与父母挥手告别。那一年,我18岁,第一次体验离开家乡的滋味。
毕业后,我留在了读书的城市工作,每年中秋总是很想家,有时工作太忙,难得回家,每至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其中,最浓的是思乡之情,想念家人,想念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小时和母亲过中秋的滋味,家人不能够团圆,中秋的月亮在心里是无法圆起来的。
在异乡第一次过中秋时,守候在我身边的是一部电话,当电话那头传来妈妈的声音时,我哽咽了,那些事先准备好的话,全都变成了简单的问候。当晚,望着夜空的月亮,吃着月饼,我脑海中溢满了所有的思念之情。那种乡愁,连接着家乡的根叶茎脉,连接着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小时候的中秋,想着的是浓香的月饼;读书求学时的中秋,想着的是尽快回家;工作后的中秋,想着的是家乡和家乡的父母,惦记父母的健康。故乡,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就是故乡,永远都是自己的根,不管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很少有时间能够回家过中秋节了。母亲每次都说:“你没时间就别回来,自己在外要多保重,我和你父亲都很好的,你不用牵挂。”但不管怎样的形式,每年中秋,骨子里不自觉地便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愁。有一年中秋,我出差刚好路过家乡,于是决定要回家看看,顺便陪父母过中秋节。我突然地回到家,父母愣了,老俩口站在门旁大半天,仿佛不相信是儿子回来了,母亲高兴之余,赶忙做饭,父亲给我烧了一盘红烧肉,父亲说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母亲边做饭边不停地跟我聊着,仿佛要把一年的话在这个时候说完。
中秋,是乡愁的载体,如一抹月光看似很近,仿佛就在眼前,其实离我们很远很远,那一轮月光,近在眼前我却无法触摸得到。中秋是一缕淡淡的乡愁,中秋的月光映射出故乡的模样,那是我小时的样子,我走得再远,也无法忘记,乡愁如中秋的月亮,只要一片月光洒下,就会有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感怀。
漂泊在异乡,又是一年中秋时,入夜,与友人一起看天边明月,友人说,那是一颗装满了乡愁的心,年年跳动着我们的思念。突然想起席慕容文中的一句话: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只有离开家乡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才是乡愁,乡愁如水,悄然流入游子们的心里,一如那中秋的月光,清澈透明。
中秋的月,圆圆的,很美。中秋是一缕淡淡的乡愁,思念和乡愁,会被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