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龙山响水河,几多彩石几多歌;潭作瑶琴桥作笛,四时高曲四时和。”这是阳西籍著名艺术家林德宏老先生对响水桥的描述。
响水桥,是阳西县城至溪头镇必经的一道古桥。
花开时节,我去探访建于元州岭村的林德宏艺术馆,又一次见到了久违的响水桥。
响水桥东侧,矗立着一座文化碑,上面用行草书法写着“元州岭”三字,下面镶嵌着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左上角写着:“山山水水层层树,唤得春风入画来”,落款:林德宏。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碑约两层楼高,设计独特,在响水河边,显得分外壮观。
汽车绕着文化碑向左缓缓驶下。向着山前小村西侧的一幢青砖琉璃瓦建筑驶去,这正是我要访问的地方——林德宏艺术馆。站在艺术馆前的空地上,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一望无边的田野,一排排青翠的绿树显现眼前。在山岭前,在田野边,在弯弯的响水河旁,林德宏艺术馆,显得独具一格。
艺术馆大门两侧柱子上挂着阳西籍作家吴邦忠撰写的对联:“山海相依阡陌纵横听田园牧歌此间多古韵;碑楼衬托艺廊影映看书画珍版世外有元村。”大门两边墙壁上,刻着林德宏老先生写的诗,首首都表达了林老对家乡的眷恋和深情。
记得十年前的初秋,笔者和吴邦忠陪同林老先生,驱车从白土与潮丰村委交界的小路进入龙高山东北麓腹地。途中经过上、下沙罗水库流下的溪流,经过龙高山正面的根竹头和侧面大山田流下的溪水。清澈的溪流溢过路面,汽车过时,水花四溅,林老还饶有兴致地下车观看那些惊魂未定的鱼儿。林老触景生情,回来后画了几十幅关于鱼儿的画,还写了一首诗:“垌垌秋实喜田畴,拨青分绿过三流;鱼儿跃水迎宾客,话道常回故里游。”绕过金星村后,又经过从石船水库流经滑桥学校旁的溪流,林老还记得少年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常和伙伴到溪边玩水,光着湿漉漉的身子,爬到树上往下跳,如青蛙跳水,不亦乐乎!进了滑桥学校,见到校容已今非昔比,林老一时兴起,用粉笔在黑板上,左右手齐挥“龙山明月”,并赋诗一首:“绿荫清流桥石间,书声朗朗水潺潺;难忘七十年前事,欣然双手写龙山。”……
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林德宏艺术馆宽敞明亮,一楼正面挂着老先生的应景对联:“溪出清流歌福地;头居胜景艳龙山。”四面墙壁上,贴着刻在石板上的各样书法、人物速写和版画等;二楼珍藏着两幅巨型山水画,一幅是《春驻不思归》,据说画内隐藏着大小各异的蝴蝶一百只;另一幅是《秋光艳故乡》,画内也隐藏着一百个印章。
林老先生年逾九十,但他心胸豁达,常以送给战友的赠言“名兮利兮平心过日子,苦也乐也一笑对人生”自勉自律。他对家乡的建设念念不忘,并且以艺术的方式,身体力行去表达。除了建设好元州岭艺术馆、艺术碑楼,他还准备在村中建设许多文化景点,诸如:曲桥公园、元州岭驿站、断桥观光园等,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元州岭人热爱家乡的传统自古至今有之。清康熙年间,林氏先祖率家眷从埠外迁来,在这村东西有岭,岭背有海有晒盐场,依山傍海的地方安居乐业,故取名为盐周岭。因“盐”与“元”,“周”与“州”为本地谐音,后演变为“元州岭”。今天,以林老为代表,企业家林举威以及众乡贤为中坚力量,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慷慨解囊,建设环村硬底公路、村中巷道、灯光绿道、环山水渠、文化广场等,不遗余力。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怀帮助下,2015年元州岭被列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核心村。这条逾百户,近千人口的山海小村一时名振四方。
元州岭村以林德宏艺术碑楼为龙头的文化长廊,是振兴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历史文化、地理位置、风土民情,结合时代背景而建成的一道沿江沿海的特色文化长廊,它联结起“广东古村落”大洲村,沿江而下,经鸡乸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延伸至石步、白土(“山歌之乡”)联围,形成一道“古风唱画”的亮丽风景线。
响水河段,曾经是元州岭村及四乡八里的水上交通要道,是当年出外求发展的海上重要通道。乡人出外谋生,都得从这里乘船,到阳江、广州、香港、南洋等地。林老小时候到阳江求学,也是从这里乘船出发。元州岭如一颗璀璨明珠,在龙高山前,在南海之滨闪烁。正如林老的诗曰:“翠珠一颗嵌元州,新苗一垌绿油油;长虹一道村前过,响水一条傍岭流。”
离开林德宏艺术馆,车子又转上了连着响水桥头的路口,文化碑上那苍劲的行草“元州岭”以及清新的山水画幅又映入眼帘,心中感慨万千。林老少小离家,在异乡昆明生活六十多年,乡音不改,乡情不变,晚年除了捐赠一千幅字画给阳西县人民政府外,还义务教学,鼓励青少年学子,勤奋学习,弘扬国粹,珍视中华文化,其乡梓之情溢于言表,其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正如他的诗句:“滔滔南海情千万,难忘秋光艳故乡”。
上了织溪公路,回望与元州岭一脉相连的龙高山“双娘岭”。霞光下,黛青色的山峰更似金光灿灿的元宝。可比金元宝更贵重的,却是山水与情义,千百年来,孕育了这一片土地和乡人。忍不住感怀几句:“龙山远眺似金元,银水长流绕村前;画意诗情留千古,乡情无价逾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