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从乡下带回一只竹篮,说是给我买菜用。
这只青篾编成的竹篮有脸盆大小,做得十分精巧,像一件工艺品。它的提手上还用彩色藤条缠绕,不仅美观,而且在提重物时手感轻松,还可挎在胳膊上。这竹篮提四十斤左右的东西不成问题,不像塑料袋,一旦装上十来斤东西,提手就捻成了一根“线”,勒得手生疼。我挎在胳膊上试了试,顿时仿佛回到了从前。
竹匠师傅将毛竹精心加工成各种实用的工艺竹篮,有小饭篮、小凉笼、小栲栳、接线篮和糖果盒等,上面的花纹细致古雅,富有民族特色,各有用途。提篮由篮底、篮口、篮身、篮襻四部分组成。篮襻由五根细竹条缠成环箍状,呈半圆形。篮口由五根细竹条组成,排列虽紧密,但留有三角形小孔。篮底呈六角形,三根片状竹条分别插入其中。平常用的小饭篮,形似大瓷碗,篮盖呈西瓜皮帽模样,盛水滴水不漏。像只大元宝的小凉笼,提手纤细美观,既可手拎,又能担挑,盛食物走亲戚更显时尚,民间素有“担聘都用凉笼篮”的山歌谣。如同脸盆的小栲栳,是竹篮中的精品,每逢传统佳节,垫上常青松柏,用于接家谱、送食物,妇女缝制衣裤时则将其用来存放针线、剪刀、顶子、零碎布头。两用的接线篮,旧时专门用于捻麻线,兼做鞋时存放鞋料和针线之类的用具。盛米糖、花生的糖果盒,则是逢年过节招待亲友时盛食品的用具。
儿时,老家农民用提篮盛放蔬菜等农产品,大户人家用提篮在清澈的河水中洗菜,小户人家用“豆腐大”洗菜。“豆腐大”是当时人们对小个头的提篮的称呼。“卖花唻,卖鲜花……”“栀子花、白兰花……”这种叫卖声多数出现在菜场口,卖花人坐在小板凳上,把用细铁丝穿好的栀子花、白兰花精致地摆在一种浅口的小竹篮里。这种竹篮小巧,盆形,篮底垫着湿布,花摆在湿布上,再用湿布将花半遮掩,只露出那乳白的水灵灵的花朵,香气扑鼻。
炎热夏天,没有冰箱,将饭菜置于饭篮,悬挂于通风处不易馊,既防猫偷吃,又防蝇叮。如农田离家远,便将饭篮带到田头。农村小学生,肩背书包,也会手提小饭篮,在学校里吃午饭。竹篮实用,若是提手断了,母亲就用它收纳玩具;若是再破了哪里,它还有大用——在排队买东西的年代,它当过我的“替身”,替我排队;若是彻底坏了,最后的用处是生煤炉最好的引火材料。
如今,竹篮虽然不再广泛使用了,但仍有老匠人固守着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