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无论是在亲戚朋友中,还是在村里村外,她的口碑都非常好,且乐善好施的性格一直影响着我,她把善良播种在我心里,扎根驻足。
我小时候,村里有户人家,男主人有重病,常年不能干农活,但生了四个小孩,缺衣少食,每天都鸡飞狗跳,哭的哭、闹的闹,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我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总是让我们给他家送一碗过去。记得有一年,快到端午节了,小舅给我家送来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养在水桶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我们姐弟几个高兴得眉开眼笑。下午,那家女主人抱着小女儿来我家串门,心事重重,欲言又止。母亲耐心问她有啥难处,她总是搪塞说没事。她们走后,母亲麻利地拿出一个袋子,舀了几碗糯米,又从桶里抓了一条鲤鱼放进另外一个袋子,乐呵呵地问:“你们谁跑一趟,把糯米和鱼给王婶婶送过去?”我们面面相觑,弟弟更是噘起嘴,不情愿地嚷嚷:“妈,一共才两条鱼,你送一条鱼给她家,我家就只剩一条了。”母亲笑了笑,亲切地说:“你王婶婶不容易,男人有病,家里孩子多,帮帮他们,我们少吃一口又能怎样呢?”说完,母亲拿起袋子走出了门,我于是跟在她的屁股后。那次,王婶婶感动得热泪盈眶,她喃喃地说:“嫂子,刚才去你家想借点糯米,端午节给孩子们包粽子吃……”
那时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常常有乞丐来村里讨饭,母亲每次都会热心地给予帮助,往往会给一碗米。有几次遇上我家正在吃饭,还会给乞讨的老人弄碗饭吃。其实,我家也困难,粮食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种地得来的。有一次,讨饭的老人走后,弟弟又开始童言无忌:“妈,我看别人只给讨饭的老爷爷抓一把米,你给一碗米,到时候我们家都没米煮饭了。”母亲摸着弟弟的头,柔声地说:“小宝,老爷爷如果有办法也不会那么大年纪到处讨饭,帮帮他们,我们少吃一口也没啥。”
直到现在,六十几岁的母亲还一如既往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善事,而且把善良淋漓尽致地传承给了我。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与孩子在公交站等公交时,走来一个面黄肌瘦、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穿着非常破旧的衣服,肩上挎着一个油乎乎的蛇皮袋,从一头开始,不停地向每一个人乞求:“你好!我饿得走不动了,请给我一点钱,好吗?谢谢!”
人们一个个被询问,有的不耐烦地摇摇头,有的不理睬他,还有的飞快地闪到一旁。老人走到我的面前,沮丧地说:“姑娘,我家在二十里外的农村,我想走回家,可真的饿得受不了了,你能给我买点吃的吗?”我点点头,问老人想吃什么,老人手足无措:“我就想吃一碗面。”我连忙向四周张望,发现路旁面馆都关着门,我告诉老人,这个点没有卖面的。老人眼里闪过一丝失望,随后小声地问:“那你能给我一点钱吗?我自己去买东西吃。”我犯难了,身上并没有现金,打算拿着手机去一旁的小卖部换一些钱。
突然,儿子拽拽我的衣服,兴奋地说:“妈妈,我书包里有钱。”孩子迅速把书包放下来,低头在书包里窸窸窣窣地翻着。我弯着腰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些硬币,还有一张20元纸币。孩子站起身,毫不犹豫地把纸币递给老人,老人接过钱,一边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一边喃喃地说:“好孩子,谢谢你!”
老人说完慢慢朝前走去。这时公交车来了,我拉着孩子上了回家的车。公交车拐弯时,我无意间一瞥,突然看见老人站在一个烧饼店门口排队,我于是告诉儿子,老人填饱肚子后,还有余钱坐车回家。儿子听了非常开心。
我家的善良就是好家风,如同春雨般默默滋养大地。母亲把善良传承给了我,我又传承给孩子。我们家会一代代把善良永远延续下去,传递人间温暖。
作者:杨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