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喜甜食,当我见他从商场里买回一盒包装精美、色彩鲜艳的汤圆时,始觉又到了“冬至”。
在阳江,每逢冬至,家家户户也煮汤圆,叫作“蒲圆子”,就是用糯米粉加开水和成粉团,再搓成长条,切成拇指盖大小的粉粒,放进以各种食材熬好的汤水中煮开。阳江冬至的“蒲圆子”多为咸味。小时候这个“蒲”字(阳江音:“坡奥切”),曾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父亲的解释下,我才知道“蒲”的本意是浮起来,寓意“做事风生水起”;而“圆子”则代表着“团圆、美满”。那时候我不太喜欢吃这种“圆子”,常常在母亲的监督下,才象征性吞咽三几粒应个节。为这,我招惹了母亲不少数落,说“身在福中不知福”;还给我讲村里的某某,为了一碗“圆子”差点丢了性命的故事。
母亲说的某某,是我的小伙伴兰花。因为兄弟姐妹多,她排在中间,算是家中最不受待见的那个。据说有年冬至,兰花母亲“蒲”了一锅热气腾腾的“圆子”,还没等出锅,兄弟姐妹就已经端着碗在灶头旁边等候。兰花母亲说今年糯米少,煮的“圆子”不多,每人就一碗。兰花排在最后,当她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碗,发现锅里的“圆子”正如母亲所说的所剩无几。她瞥了一眼正忙着凑近碗边吮吸汤汁的兄弟姐妹,又看了看母亲,目光很快转移到锅里。母亲察觉了她的心思,或许感到平时对这个女儿关心不够吧,于是就示意,让她快点吃,锅里的半碗“圆子”留给她。
兰花干脆把碗放在灶台上,拿起汤匙,就迫不及待地把滚烫的“圆子”往嘴里送,刚入口,就烫得眼泪都出来了,兰花生怕大家知道自己的秘密,不敢吐出来,硬咽了下去。一旁的母亲发现她张开嘴巴、脸色发白,左手攥紧自己的衣领,额角泛起大冷冬天不该有的汗珠时,知道她已被烫伤,连忙舀起一瓢凉水让她吞下去……
兰花的口腔因此溃烂了很长一段时间,痊愈之后,她母亲想给她开小灶弥补一下,因为没有糯米粉,就用自家栽种的木薯晒干碾成粉,给兰花做了满满两大碗的木薯“圆子”。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母亲反复叮嘱她慢点吃,就忙去了。
第一次享受特殊待遇的兰花,在兄弟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细嚼慢咽每一粒“圆子”,吃得津津有味。吃完后,她还用舌头舔了舔碗底,然后笑着倒在那张经过多年烟熏火燎,像涂了釉彩一样漆黑发亮的竹椅上。最小的弟弟去摇兰花的胳膊,嚷着要去玩,可兰花一动不动。直到母亲忙完手中的活儿,才发现兰花吃木薯粉太多中毒了。她母亲吓得连忙去叫村里的赤脚医生,还没等赤脚医生赶到,兰花的祖母已用土方法给她催吐。从此,兰花“为吃‘圆子’在‘鬼门关’走了两回”的故事便在村里家喻户晓了。而这件事,也成了母亲数落我挑食的最有力言辞。
如今的小孩,早就不会为馋一碗“圆子”而着急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蒲圆子”,或许是因为现在的汤料丰富,“圆子”味道鲜美了许多的缘故;又或许兰花“为一碗‘圆子’差点丢了性命”的故事慢慢让我有所触动吧。总之,充满美好寓意,代表“一家团圆、美满幸福”的“蒲圆子”,已经牢牢地在我心里扎根了。
作者: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