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古人称它为萱草、忘忧草。它是从文学典籍和诗人笔下姗姗而来的,即使跨越千年,也依然黄花香天下,美得不可比拟。
在中草药典籍中,黄花菜被称为“健脑菜”“安神菜”。它绝对称得上是“医者仁心”,是名副其实的药食同源。《云南中草药选》中记载:“它有养血平肝、利尿消肿的作用,可治疗头晕、耳鸣、咽痛等多种病症,还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
在我的家乡,黄花菜是叫金针或者金针菜的。它耐瘠、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也不需要悉心打理。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山坡、菜园,随处可见。它金黄色的花蕾,经过蒸制、晾晒,成为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在我的心目中,它永远是家乡的田园中一道最迷人、最亮丽的风景。
那时候,家里有一亩多的红薯地,沿着红薯地边种了许多黄花菜。炎夏,从修长的绿叶之中,钻出小小的花箭,上面缀满黄色的花蕾,像张开的手指。渐渐地,千万只花箭起来了,在绿油油的黄花草之上,像一群群排列整齐的士兵。暑假时的清晨或傍晚,我们总是要去摘黄花菜的。黄花菜未成熟的花蕾是绿色的,成熟的花蕾是黄色的,成熟过了头的就是那种开花了的。在农人眼里,开花了的黄花菜中看但不中用。因此,采摘黄花菜是一件虽小但也不能小瞧了的事。是要把握一个度的,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采摘的时间早了,花蕾还没有长好,分量就很轻,晒干后质量也差;如果采摘的时间太晚,花蕾都会裂开,不仅产量低,品质也不好。采摘的时候一定要从外观的花蕾上去判断个头是否饱满、含苞待放、质地松软,色泽还有一点点发黄。不能把花柄摘下来,更不能掰断其他的花枝,以确保它的再生潜力。
黄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碱,如果误食了就会中毒。因此,黄花菜只有经过焯熟、蒸晒之后才能食用。采摘回来的黄花菜放在一个大木盆里,轻轻漂洗一下,把漂洗了的黄花菜放在蒸笼上,在柴火灶上,大火蒸熟。蒸熟后,倒在事先准备好了的簸箕或者凉席上,而且一根一根的都要排列整齐,再拿到太阳下去暴晒。在暴晒过程中,还要翻动个两三次,使其内部水分蒸发,也可使菜的色泽保持一致。借着猛烈的阳光,两三天后,就晒干了。晒干后的黄花菜颜色一般为暗黄色,花嘴和花根部带有黑色。就像积攒土鸡蛋一样,积少成多,攒到一定数量时,把黄花菜拿到供销社去卖,以贴补家用。剩余的一小部分,留到过年时待客用。在我的记忆中,勤劳善良的母亲蒸黄花菜、晒黄花菜的身影怎么都挥之不去。
鲜黄花菜焯熟后用来凉拌或者打鸡蛋汤;干的黄花菜,经过泡发后吃起来鲜嫩可口,鲜美如初。在家乡,逢年过节,木耳炒肉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黄花菜高端但又朴实,美丽而又端庄,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它是和香菇、木耳、冬笋一起并称的四大素山珍,一直以来都受到大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