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退休差不多有十年了。
曾经忙忙碌碌几十年,虽然退下来后衣食无忧,可总不能闲着光顾着吃喝吧。想来想去,我想到了给自己“充电”,重新捡起诗词创作,以此充实余生。
我在乡村接受过近两年的私塾教育,那时曾学过“三字经”“千家诗”“龙文鞭影”之类的读本,那个时候我当然不知其所云,只是因为这些课文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易背易写,先生那里我是特别容易交差,打板子的事一般挨不到我的身上。
诗歌文化很早在我心里播下了种子,到了一定的环境自然就要生根发芽了。退休后,我心无旁骛,走进了老年大学。通过学习,我感受到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和韵律美。它的造象奇妙、境界高尚,真是受益非浅,成全了我晚年艺术人生。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就是史称的“南风歌”,但这不能算是诗歌时代,还只是开启了诗歌的风气之先。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方式完全是多元化的了。中国诗歌作为重要的文化手段和载体,一直推动和记录着社会的进步。诗词创作是有学问的,尤其是传统诗歌的格式完全是根据汉字规律形成。不过,依我看来,熟悉这种诗歌的体裁如同写毛笔字一样,都是应注重基本功练习,然后循序渐进。只有了解了诗律,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就会有一定的帮助,“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诗歌要有思想,诗人自己必须有修养,我始终认为,创作诗歌是离不开好好读书的。我国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得去追求皓首穷经,但不认真地在“经史子集”知识海洋中遨游,光掌握的诗歌外在的形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写作旧体诗歌除了技巧外,关键是自己要有兴趣,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源流,熟悉一定的历史典故,善于使用一些古代汉语的词汇,尤其要熔古铸今,推陈出新,这样创作的诗歌才有生命力。
人虽退休了,但这些年我创作的激情有增无减,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诗词表达出来,经常在各报刊和杂志发表,检视囊中付梓刊行,公开出版了两本诗集,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因此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系国家二级作家,湖南省作协诗歌评论委员会委员。但从来不敢认为自己是“诗人”,而我因为学识有限,离做诗人的标准还是相差甚远的。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概我就是属于这个“第三者”,纯属自娱自乐,活出晚年的美妙来。
“不到潇湘岂有诗”,自古以来,湖南便是一片孕育无限诗情的热土。伟大诗人屈原就是在这里怀沙自沉,诗圣杜甫也是在此与屈老夫子抵足而眠。曾经有许多著名的诗人游历湖南时,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我常常怀着虔诚的态度去拜谒岳麓书院,仰望着题着“道南正脉”匾额,沿着当年朱张讲学的心迹,用心聆听我们湖湘文化那久远的历史回声。同时也时常在想,这么美好的时光,作为一个退休的老人,何不去一展诗情怡乐晚年?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是潇湘之子,始终“操南音而不悔”,推广和普及传统诗词文化,特别让晚辈领悟诗歌的无限魅力,增长历史知识,提高人文素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实在在干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才是如君所愿。
“诗言志,歌永言。”因为诗词,老来不知愁滋味;因为诗词,归去无尽笑乾坤。在此我只想用一首七绝来表达自己对传统诗歌的一点心得和退休生活的美好:浅吟低唱胜文章,万语千言只数行。安得诗情满天下,神州意气更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