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卷”席卷教育领域,当成绩、升学率、绩效等冰冷的数字成为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尺,教育仿佛失去了心跳,沦为一场无情的竞赛。我们被困在一张由数据编织的巨网中,内心挣扎,难以喘息。就在这样的时刻,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穿透了教育的冰冷外壳,让我们重新触摸到教育的脉搏——那颗跳动的心脏,正以关怀与温情的节奏,重新定义教育的意义。
内尔·诺丁斯,这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教授,以她母亲的身份与学者的智慧,深刻洞察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在她看来,过分强调智力发展的教育模式,如同一片荒芜的沙漠,缺少情感的绿洲与关怀的雨露。于是,她为现代教育开出了一剂“心脏复苏”的良方:学会关心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全书十二章,每一章都像是一块精心雕琢的玉石,闪烁着关怀的光。诺丁斯从社会背景到教育改革,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什么要重回关心”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关心”。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分章节逐一分析了“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动植物、关心地球和物质世界”的重要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怀教育的美好蓝图。
在她的笔下,“关心”并非简单的人文关怀,而是一种深刻的关系,建立在彼此互动与真诚回应的基础上。她指出,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陷入“假关心”的泥潭,大人与孩子之间缺乏真正的连接,缺乏倾听与积极的回应。真正的关心,应从自我开始,关注身体、关注精神世界,再延伸至他人与远方的世界。这种“与我有关”的情怀,正是诺丁斯所倡导的关心伦理的精髓所在。
同时,内尔·诺丁斯教授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教育愿景。在这里,孩子们愿意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观察每一片叶的生长,对万事万物葆有好奇心与敬畏之心。他们学会了爱,学会了关怀,成为了会爱并可爱的人。这样的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与机械的题海战术,而是情感的共鸣与关怀的传递。它成了一场温暖的相遇,一次生命的共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
即使国情不同、文化各异,我们仍能感受到,关怀教育跳动着中西文化共同的脉搏。读罢此书,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是否也陷入了“假关心”的怪圈?我们是否真正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关怀与支持?诺丁斯的理念,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育中的不足与偏差。
正如海子所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关怀的阳光下,跳动出属于自己的节奏,去拥抱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熊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