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那间古朴的柴房里,挂着一把陈旧的锄头,木柄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锄头刃口也有了些磨损。看到它,我就想起父亲,以及那些从他口中说出的关于植树的谚语,它们如同智慧的种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近乎痴迷,而植树则是他与土地对话的独特方式。
小时候,每到春天,父亲总会早望着窗外渐暖的天色,嘴里念叨着:“春到人间草木知,植树莫待日迟迟。”这是他行动的号角,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植树季又到了。在他眼中,春天的每一刻都珍贵无比,错过最佳植树时间,树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都会受影响。他常说,树和人一样,抓住时机才能茁壮成长,要是起步晚了,往后就得费更多力气追赶。
准备树苗,父亲会挑选得格外仔细。他一边挑,一边嘟囔:“种树选好苗,好比孩子挑好教。”对他而言,优质树苗是植树成功的关键。父亲蹲下身,拨开树根的土,会查看根系是否发达,还会仔细观察树苗的枝干,看是否笔直、有无病虫害。他告诉我,只有选对了苗,树才能在日后抗住风雨,长成参天大树,这和培养孩子要从小注重品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道理。
来到植树地点,父亲挥动锄头挖坑,动作娴熟有力。挖好坑,放树苗时,他又说:“栽树要正根,做人要正心。”他会把树苗小心地放进坑里,然后蹲下身子,用双手仔细地扶正,确保树苗垂直于地面,就像在塑造一个正直的生命。他解释说,树苗根正,才能稳稳扎根,吸收养分,向上生长;人也只有心正,走得端、行得正,人生道路才能走得长远。
填土的时候,父亲一边用锄头把土夯实,一边教导我:“土要砸得实,树才站得稳。”他用力地将土拍实,让树苗周围的土紧紧包裹住根系。他说,树要在大地上站稳脚跟,就需要坚实的土壤基础,就像人在社会立足,得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品德,才能抵御外界的各种压力。
给树苗浇水时,父亲又会说:“水是树的命,适量才养人。”他浇水时不紧不慢,让水慢慢渗透到土壤深处,浸湿树苗的根系。他告诉我,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会淹死树苗,少了又满足不了树木生长和需求。这就如同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度”,恰到好处才能收获好的结果。
树苗种下后,父亲时常念叨:“三分种,七分管,小树才能长成梁。”他会定期去查看树苗的生长情况,除草、施肥、修剪,每一个环节都不马虎。他说,种树和养育孩子一样,种下只是开始,后续的精心照料才是关键,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才能让树苗茁壮成长,成为可用之才。
在父亲的辛勤劳作下,家里的房前屋后、山坡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夏日里,我们在树荫下乘凉,父亲指着那些树,笑着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希望我能明白,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要为他人、为未来多做打算。
如今,父亲已经年迈,那把锄头也很少再被他拿起。但那些植树谚语,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看到树木,我都会想起父亲的教诲。那些谚语,不仅教会我植树的技巧,更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哲理,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把握时机、坚守正直、注重基础、把握尺度,以及学会付出与担当。父亲用他的植树谚语,为我种下了一棵人生的智慧之树,它将在岁月里枝繁叶茂,庇佑我前行。
王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