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宋词泛黄的长卷,李清照的笔触如春雨润泽,洇出细腻深沉的情感天地。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于公元1100年前后三年。那时,李清照正值青春少年,生活在繁华的汴梁城。她的词清新如枝头初绽的海棠,满是少女的烂漫与纯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独特视角、细腻笔触,将暮春时节海棠花在风雨后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中尽显她对自然的热爱,还有对美好消逝的淡淡伤怀。那时的她,生活无忧无虑,那点惜春之情,就像春日里的微风,轻柔且芬芳。
时光悄然流转,公元1121年,李清照已在青州生活。在青州的十年间,窗前梅影替代了故园海棠,她的心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正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里所写,“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开篇描绘出一幅温暖明媚的春日画卷,然而,这大好的春光却更衬出她的形单影只。曾经与丈夫一同饮酒赋诗的欢乐时光,已如春日泡影,如今只剩她独自面对这盎然春意。“泪融残粉花钿重”,这份孤寂与思念,在春日暖阳喜爱愈发浓烈,那是对爱人的深切眷恋,也是对曾经相聚时光的无限渴盼。
公元1135年,李清照经历了重大变故,国破家亡、丈夫离世,她的笔锋里浸透着岁月的沧桑与风霜。《武陵春·春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暮春时节,风停了,花儿早已凋零,尘土中还残留着淡淡的花香,而她的心,却如同这落花一般,破碎不堪。“日晚倦梳头”,一个细微的生活细节,将她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展露无遗。即使听说双溪的春光正好,想要去泛舟散心,却又担心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自己这满溢的忧愁。这份沉重的哀愁,即使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她的悲痛欲绝。
当我们拂去时光的尘埃,循着李清照的词句回溯往昔,看见的不只是才女李清照的生命轨迹,更是一个女子以词为舟,在历史的沧海横流中奋力摆渡生命的坚毅身影。读她的词,让我们领悟到人生既有美好,也有无奈,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
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