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命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这样得名的千年古县恐也只此地独有。还有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之说,更为苍茫时空增添了生动的回响。
晋中的夜清爽通透,我们从一家颇具地方风味的饭馆出来,满口回荡着手工蜡的清香和农家老酒的醇厚,内心火热,神情欢畅。一盏盏路灯把富有时代气息的迎宾大道勾勒成美的光轨,若不是两边有一家家特色地名店铺的备注,真不能确定已身在哪座美丽的城市。
“带你们去看‘灵石’!”“这里还真有‘灵石’!”朋友回答得自信而坚定。一众人上车,便沿着这条大街向心中的神秘奔去。话语间,车子已停在了阔绰的县文化中心广场一隅,顺着灯光的方向远远望去,一座亭子模样的建筑正站在灯火阑珊处相迎。先与我们,一拨不知从何方慕名而来的客人已先入为主,正在一位当地人的解说中簇拥着一块一人多高的黝黑色“石头”,有的抚摸,有的拍照,时而发出惊叹之语。好一会儿,才轮到我们走近亭子中央与这块“灵石”亲密接触。我顺势把手置于石头之上,一股透心的凉瞬间穿过时空与夜色抵达心底,好像赴一场千年之约,与这个天外来客有了对话。欢快的音乐落满广场,灯影下舞动着幸福,把整个文化广场映得更敞亮了。
眼前的“灵石”布满小孔,细密奇异,凹凸不平却光滑似玉。从侧面打量,像一个多变的动物形象,似幼狮?还是其他?可能每个人所观皆不尽相同。走到正面,石面相对平整,后退几步欣赏,则如人之胸膛,坚实、黝黑,微微前倾,一幅劳动者的筋骨,足可容下苦难与坚韧,那如玉的光滑,是历经了时光的淘洗和多少双手的触摸才有的温润呢?“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灵石县志》早有这样的描述。一千多年前,是一种怎样的机缘让它于浩瀚中百炼成铁,投胎于此?守时光漫长,送汾河渐远。
“灵石”就是从天空落下的一块陨石。县志所述“隋开皇十年,文帝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旧传石上原有“大道永吉”四字。以石命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这样得名的千年古县恐也只此地独有。还有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之说,更为苍茫时空增添了生动的回响。
朋友讲到“灵石”原来放置在旧县城北门外的吕祖庙内,后庙被毁,1985年、1989年先后修建了古朴典雅的八角亭,将灵石放置在一个高台上,亭两侧还刻了“县以石名,石因县灵,隋皇圣明置斯邑;山为人美,人缘山秀,苍天钟情惠吾民”的对联。古邑灵石自古有重文之风,盛世大道,更是强力推动文化传承和文旅发展,2008年县政府在天石新中轴线上辟广场,新建灵石县文化艺术中心,把最好的位置,最重的情怀留给文化,形成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天石呈瑞园、大道永吉园、历史静思园四部分。置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规划展览馆、发展历程馆、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便民文化设施于一处,让灵石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有机融合。“灵石”自是中心之眼,又精心设计厚重的青铜亭置石于其中。铜亭由五根抽象的锻压着传统纹饰的天神形立柱,意在托起雕刻有艺术化天象的穹形顶,使“灵石”与天呼应,透出天地永恒的气息。四周以台阶、绿篱和水系、涌泉围衬,更是平添了这一处的庄重与灵气。
人们自古临水而居,关于水与人类生活的传说故事版本众多,“灵石”亦有一版。相传,县城的原状是一艘大船,“灵石”则在桅杆处,按其地形,滔滔汾水北来,大船必覆,但因灵石能“镇水灾、捍城垣”,汾水即蜿蜒绕城南下。便有了“神石”说,每逢岁中节日,人们纷纷前来敬祀,祈求好运,表达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随着科学的发展,“神石”之说早已成为过往。有关部门还对“灵石”验明正身。科学证明这就是一块铁陨石,有磁性,主要成分为铁。从体积论,因仅次于乌鲁木齐博物馆陈列的那块铁陨石,故有世界第二之说。一块本来坚硬冰冷的铁石,被灵石人用心捂了千年,早已捂出了温情与灵性。
敬石拜石是流传甚广的民间习俗,如“泰山石敢当”“米芾拜石”最是代表深远的意蕴。此行灵石,其实是冲着“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而来,未曾想因一块“灵石”让我读出了一座千年古县的历史与神秘。当然,还远不止这些,来灵石不住上三五日,恐是难以真正悟得灵石之味,自然深邃的石膏山,彩塑艺术珍品资寿寺等,也都在等你。
来到灵石,才知道“灵石”不仅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座城。
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