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香港乡亲在聊天时问起:“阳江还有以前那种咸鱼和鱼汁吗?那可是非常可口的美味哩。”这一问,仿佛打开了一扇时光的门,带我回到那个没有制冰的年代,回到麻汕圩码头,回到了咸鱼船与鱼汁船停泊的岸边。
在那个年代,阳江的渔民们将刚从海上捕获的鱼放进船舱,撒上一层盐,以防鱼变质腐烂。这些鱼在盐的浸润下,渐渐变成了咸鱼,香味浓郁,可以存放许久。1979年以前,每隔一个月左右,闸坡或东平的咸鱼船便会缓缓驶入麻汕圩码头,泊在那里卸货。搬运工人们将一筐筐咸鱼搬进麻汕供销社,一部分在供销社销售,另一部分则分配给麻汕、漩洲和岗表等几个大队的代销店,卖给村民们。
那时的咸鱼,不论是刀鲤、灰带、狗梗,还是红三、池仔、三牙、马鲛等,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香气,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只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咸鱼需凭鱼证购买,想多买一些,除非有特殊门路,否则只能“望鱼兴叹”。
而“鱼汁”,则是渔民们将船舱里腌制的鱼虾捞起后剩下的咸汤,购买时不需凭证。1979年以前,常常有一艘载着鱼汁的木渔船停泊在麻汕桥头水闸下方约80米的边涌岸边。船上一名古铜色皮肤的中年渔民,手持一个小木桶(普通木桶的一半大)在船上卖鱼汁,每桶卖5角钱。
每当咸鱼船与鱼汁船到来,那种特别的浓郁香味便随风飘散在乡间。乡亲们闻香而动,三五成群,担着木桶,相继前来排队购买。那情那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村民们将鱼汁买回家后,用大锅熬煮,直到鱼汁泛起泡沫,捞去浮沫,再加点花生油,装进有盖的鱼汁埕里。经济稍好的家庭,用鱼汁当调味品,牛肉炒白萝卜时加一点鱼汁,味道醇香可口,成为当时农家餐桌上的佳肴。而经济拮据的家庭,常用鱼汁炒菜、煲菜,或将鱼汁加热后泡饭、泡粥,虽简单,却也是一道乡间美味,温暖了无数个清贫的日子。
1980年以后,随着保鲜技术的普及,咸鱼和鱼汁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的咸鱼,多用冷冻海鱼加盐腌制,早已没有了当年那种鲜美的味道。而如今的鱼汁,也因鱼种单一,失去了从前多种海鱼堆在一起腌制时产生的那种独特风味。
咸鱼船与鱼汁船,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记忆,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味的怀念。现在,虽然它们已近乎绝迹,但那份醇厚的味道,依然在人们的舌尖上萦绕,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乡愁。
刘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