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讨厌别人跟我拐弯抹角地说话。
没工夫猜你真实想法究竟是怎样,不要口是心非,我只相信我听到的看到的。
你说不喜欢,OK,我下次绝对不给你买了,你说不想吃,OK,爱吃不吃,不吃就丢掉……
总之不要说反话。
懂得合理表达自己需求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2、
背景在哪里,就在哪里混。
资源是成事的捷径,不利用本来就有的资源优势,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当没有背景资源可用时,就往相对公平和阳光的地方混,倒逼自己长出资源之外的真本事,以参与公平竞争。
虽无捷径可走,但这样的本分,也会规避掉很多风险。
3、
因为只有你首先怀着希望,才能产生希望的理由,而好的预兆会带来好事本身。
因此应该相信一切都是好的预兆,都会带来好运。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
——阿兰《幸福散论》
4、
人真的不能把生活排得太满。被琐事(或者只是各种具体任务)塞满的日程会让大脑运行效率大受影响。
人的大脑需要冗余,那些放空的时间给了大脑进入default network的机会,平时相距远的神经元就有了发生连接碰撞的机会。
这就是创造力和灵感的基础,会让人进入能够发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看待同一件事的不同视角的美妙空间。
除了日程太满外,一直玩手机不给大脑无聊时间的生活习惯也会带来相似后果。
不需要“健脑”或者高IQ,只需要时不时给大脑放空,就能得到来自default network的礼物。
我觉得这是人类大脑最神奇的地方!
5、
在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奖励预测误差(RPE)。
它解释了多巴胺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会根据我们对奖励的预期和实际获得的奖励之间的差异来调节自己的水平。
对于深度学习的人来说,大脑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多巴胺基线水平,维持一种持续的奖励感。
即使在短期内没有明显的外部奖励,他们的大脑也会“预支”奖励,让他们保持动力。
但如果预期的结果没有达到,多巴胺水平会下降,提醒大脑需要重新思考和调整策略。
这种机制使得深度学习者的多巴胺系统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结构。
然而,对于“三分钟热度”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一直在追逐简单的快感,依赖即时的反馈来获得满足。
这种快感虽然来得快,但也很容易消失。
一旦缺乏快感,大脑就会像被“催债”一样,产生焦虑和失望的情绪。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他们往往会迅速寻找新的刺激,而不是停下来调整策略。
这种行为模式使得他们难以建立起稳定的多巴胺机制,无法形成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