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奇心并不是一种性格特质,而是一种能力。
有一个更专业的说法称之为:认知需求。
相比于毅力、乐观等品质,保持旺盛的认知需求才是获得成长的最大驱动力。
2、
情绪是认知的产物。平静来自于理性和客观,悲伤来自于负面判断,喜悦则来自于积极的视角。
认知会把情绪能量发射到脸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与外界形成互动。
只是每个人的伪装能力不同,情绪外露的数量各异,所以才有了“人心难测”。
3、
成为“真正温柔的人”很难,但只是被称赞温柔很容易。
不考虑事实、不计后果,一味迎合对方,说些权宜之计的场面话,这种限于特定场合的一时温柔,谁都能做到。
但在这种温柔的关系中,什么也不会孕育而生。
我并不是告诉你要变得冷酷无情或坏心眼,只是想强调,要想承担责任、有所达成的话,就需要不靠温柔蒙混过关的坚强。
——松浦弥太郎《100个基本》
4、
人际关系中一定要培养【有所保留】的能力。
我关心你,但并不一股脑地共情。
如果需要我的意见,我会真诚地告诉你,但我不会代入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我就不会再多干涉。
我不为别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说了太多最后八成都会后悔。
保留自己内心的界限很重要。
5、
看一个美国前女特工、行为心理学专家的访谈,她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如果你想减少焦虑、降低挫败感,那么你必须接受并且时常告诉自己:你没那么特别。
这话的意思是说,外界、命运、乃至老天爷,并不会特地来针对你,不会给你创造独一无二的困境。
你可能不比别人更幸运,但也并不比别人更倒霉。
你遇到的问题,别人大概率也会遇到,所以千万别觉得你比任何人承受得更多、遭遇的更极端。
作为一个写作者,的确经常收到很多这样的私信:
有没有兴趣写我的故事,绝对精彩!
所有这些来主动提供故事的,其实总的来说也就是四类:遭遇劈腿、被亲近的人伤害、人事斗争、原生家庭奇葩。
最多也就是劈腿方式、破财大小、被嚼舌根程度、原生家庭被控诉对象的不同。
总之,殊途同归——被分手了、被欺骗了、被人说坏话了、被某个家庭成员拖累了。
很多时候,对这些留言都是表示安慰以及谢谢分享。而这些当事人却始终觉得自己所遭遇的,绝对是独一份,值得被写成一本书。
也理解人在痛苦时想要得到倾听与同情的本能,你可以说、可以哭、可以消沉愤怒一阵子,但最终,你必须意识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你所经历的,许多人都经历过。
你并不是一个独特的受害者,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遇到了常规的险与恶,因此不要过度可怜自己,应当像千千万万的其他人一样,找到一种方式跨越,然后继续走下去。
许多人之所以裹足不前、没有进步,就在于过分夸大自己的痛苦和困境,沉浸于受害者式的自怨自艾,并以此为自己的各种消极行为开脱。
人人都有自己的暴风雨,人人亦必须穿过自己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