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于家风。家风作为家的文化,是家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家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漫长的熏陶教育才能代代相传。像静候一朵花开那样,长辈也在静候“家风”这朵花在子孙后代的心中开放。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换一种方式说,家风是人行走在世间的底气。而我的底气就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就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处处充满着爱的家庭。提到母亲,我的脑海中闪现出她每天忙碌的身影。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老实本分,干工作从不敷衍,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从临时工成为正式工,“先进工作者”的证书装满了母亲的陪嫁箱子,我想那就是无言的承诺吧,给我们子女最好的榜样!我不禁在想,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回想过往,平凡岁月里,尽管没有惊世的波澜,但是脑里浮现出的一个个词语:自立、善良、担当、勤劳、正直……
家风的好坏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关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我们家就是典型的“慈母严父”。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寡言少语,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对我和妹妹都很严厉。记得我上大一那年,父亲50岁生日的那天,我那顶天立地的父亲居然流泪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原来,父亲所在的单位效益不好,而他成了第一批“内退职工”。当单位领导和父亲握完手离开之后,只见父亲独自走进房间,一个人偷偷抹泪。他把自己心爱的工作“弄丢了”。晚上,他意味深长地对我和妹妹说,他工作这么多年,肯吃苦,脏活累活抢着干!遇到新技术肯学,待人真诚。工作上从不找任何借口,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做好每一件事。那一晚,父亲说了好多好多。那一刻,我明白了,父亲真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至此,我理解父亲对我们的严厉。俗话说,“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良好的家风对我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简简单单的小事,总能体现出家风的重要之处。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小的身躯支撑起我们这个家。她任劳任怨,与人为善,说得最多的就是“吃亏是福,知足常乐”。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对生活从来都是笑脸相迎。她总是说:“一家人心在一起,力朝一处使,老天也会眷顾的。”在父亲“内退”的那几年,家里真是捉襟见肘,我在上大学,妹妹在读高中。父亲年过半百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母亲一人在家,种棉花、芝麻、花生等各种农作物,帮衬父亲。后来我和妹妹靠国家的好政策,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并相继完成了学业,母亲对我和妹妹说,做人不能忘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要好好工作,也要像你们的父亲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母亲的话,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和妹妹前进的方向。
如今,我考上教师编制,端起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妹妹读完研究生之后,也拿到了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了省城三甲医院的一名医生。“寒门出贵女”成了家乡的一段佳话。
“我和老伴儿最大的底气就是有这两个听话懂感恩的女儿。”这是父亲七十大寿的时候,答谢亲朋好友时说的话。那一刻,母亲眼泛泪花。对于二老而言,团聚来得太不容易。记得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武汉封城在即,妹妹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她和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同事们成了第一批与死神最近的“白衣战士”,当她通过《湖北经视》镜头连线给我们拜年时,母亲含泪鼓励她:“国家有难,人人有责,做医生的在这个时候别无选择,不要害怕!疫情结束了,我们全家再吃团圆饭!”那时,身为教师的我,每天坚持备课,精心准备网课,细心批改每一个学生提交的作业,积极为复学做准备。父亲总是提醒我,即使不能和学生面对面授课,也要正儿八经地上课,这是老师的责任!
家风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爱岗敬业。母亲则用最朴素的话语教育我们何为担当,何为勤劳。对于我们而言,二老的言传身教是我们这一家子最宝贵的财富,更是我和妹妹行走在世间最大的底气。
家风,就像是一杯岁月的佳酿,时间越久,味道越浓厚。传承好家风是我的责任。2016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教育我们要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忠诚担当。我传承家风,牢记家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涵养师德师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现在,我也在无声地教育我的孩子,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和性情。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崇德向善、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家风世代相传,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
作者: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