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室门口处,摆设着一个“重器”,那是四十年前母亲养猪使用的猪食槽。在那段艰辛岁月,母亲视它为宝,现在我把它当作自己艺术空间的“镇室之宝”。猪食槽确实挺重,大概有七八十斤,青石块雕凿而成,坚不可摧。它呈深灰色的,长方形,80公分长、30公分宽、四周槽壁约5公分厚,有一拃之深。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日晒和雨淋,槽面早已沧桑斑驳,长满了岁月的痕迹,年代感触手可及。
母亲已经不再养猪了,老人家辛苦了大半辈子,也该歇歇了,所以猪食槽也闲置了许多年。这块猪食槽其实已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母亲把它存放在老宅院子的某个角落里。现在我把它从室外移至室内门口,搁在两个圆形的木凳上,在猪食槽里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在其背后搭建起一面木架,形成了工作室门口的一道屏风。来访的亲朋好友见之,都夸奖说,阿仲有情怀哦,这装饰很艺术。
当我独坐工作室,凝视这安静的猪食槽时,母亲当年喂猪的情景就不断地浮现于我脑海,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小猪仔们呼噜噜的、悦耳的叫声……那时,母亲真是个有胆魄又聪明的人。母亲养猪是从零开始的,没有太多的本钱,也没有养猪的知识和经验,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母亲养猪可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母亲尝试养一头猪,饲养过程中母亲虚心请教村里的“同行”、请教兽医。母亲不识字,更不会写字,但记忆力超强,通过询问的方式,她记住了养猪方面的“秘诀”。她平时用心观察猪仔的精神状态、食量情况、有时会分析猪仔病情原因,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她慢慢积累起自己的养猪经验。从无到有,从一头逐渐过渡到养上二头、三头……老子在《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母亲的实践如出一辙啊,母亲从养一头猪过渡到二头、三头,似乎掌握了养猪的某种“道”。
为了操持这个家,就算是天塌下来母亲都坚持养猪,一直养到我大学毕业。从某种意义而言,母亲的猪食槽,滋养的其实是我上学读书的梦想啊,我现在所热爱的艺术生活,何尝不是母亲的猪食槽给成全的?!现在,我真正领悟到母亲敢闯敢干的精神。她通过养猪增加经济收入,作为来年供我们兄妹三人读书的学费,这口小小的猪食槽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子女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母亲勤劳能干,是个养猪的能手,又有经济头脑。我觉得母亲是一位“经济家”和“实干家”,简直就是!她利用平时种水稻种蔬菜攒下来的钱,购买小猪仔来养,猪仔养大后又出售卖钱。母亲也种番薯,一半为了卖钱,一半为了喂猪,一举两得。个儿小的番薯或被虫子侵蚀过的番薯,母亲会刨成薯丝晒干,为猪仔储蓄食料,番薯叶则斩碎煮熟喂猪。有时她也到田园池塘里割蕹菜回来再加些谷糠煮着给猪仔吃。母亲养的猪仔多有福气呀,吃的都是绿色有机食物。母亲从来不给猪喂食饲料,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吧。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猪仔们个个长得肥肥壮壮,结结实实。印象中,我未曾见过母亲去别人家捡剩余饭菜来喂猪。
时过境迁,今天农村的个体户,家庭式的养殖模式早已不复存在,更没有人像母亲一样养几头猪的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大型养猪场,进行现代化养殖,几百头甚至几千头规模的养殖场多处可见,听说现在连猪都住进了空调房。曾经农村随处可见的青石猪食槽,现在变得稀缺罕见,失去了原来的使用功能,被迫转型升级了。大大小小的、造型各异的猪食槽,特别受文艺青年们青睐。它从农村走进了城市,有的被请进了室内,被当作花盆或鱼缸来装饰工作室和民宿。还有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猪食槽组被艺术家摆设成假山,呈现不同的造型,配上流水和烟雾缭绕,再种上花花草草,就别有一番风情。
瞧!母亲的旧猪食槽在我的艺术加工下,负起新时代的另一种“使命”,为工作室增添了不少雅趣和人气。每当我注视这块猪食槽时,它像一面镜子也在注视着我:警示我要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要且行且珍惜,不忘来时的路。是啊,母亲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朴素、实干敢干的作风时刻在激励着我:人要踏踏实实,走好人生路。
苏乃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