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对老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一次,我去参观位于重庆大渡口的重钢博物馆,竟然发现重钢与我的老家黄石有着不解的渊源,重钢原来也有黄石的影子。据介绍,重钢是抗战时期由汉阳、大冶铁厂内迁到重庆的大型钢铁企业,大冶铁厂就是在黄石。我不由得心生豪气,跟同行者说,黄石是我的老家。
我的老家在黄石大冶的一个偏远的乡村里,叫南峰,属于幕阜山脉余脉,是彭大将军战斗过的地方。小时候,我对山外的认识拘囿于我那小小的村庄周边区域。因此,小村庄就是我儿时的老家,而黄石却是我遥远的、高不可攀的城市。长大了,到外地去读书,大冶就成了我的老家。不经意间,老家这个词也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成长。现在,到重庆工作、定居了,黄石就是我的老家,黄石变得那么亲近、那么密切。遇到湖北老乡,我们常常以黄石为老家来划分区域,亦以“黄石人在重庆”为群名建立微信群进行交往、沟通和联谊。
无论如何,老家总会有一些难忘的记忆,而且这个记忆常常带有地域上的特征和感情。人总是会从老家走出去,去看老家之外的世界,然后在老家之外的世界里,回忆老家的山山水水、点点滴滴。童年时期,跳出山村奔往城市,是一个梦想,也是一个跨越。作为一个梦想,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比如从山村里到乡镇,这个梦想就太小;而从山村里到京城,这个梦想又太大,当时没有这种“野心”。对于我的童年来说,黄石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梦想和跨越。因此,从小时候起,我就对黄石这座城市充满了憧憬。
曾几何时,我对山村之外城市的向往,尽我最大的想象可能只是大冶县城,但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极少去大冶县城,偶尔去过一两次,也是大人带着我搭上那辆每天两趟、能把人挤扁的木椅客车去,还没有熟悉方向又被挤回了村里。黄石就更没有机会去了。哥哥在外面做手艺,他说,黄石的马路比村里的晒场还要宽。后来我发现,我老家的晒场确实没有黄石的马路宽。
儿时的我,孤陋寡闻。地理课上,知道长江要经过武汉,却不知道黄石也在长江边上。初中的时候,我在南峰中学读书时,我的发小同学因去黄石参加全市的一次比赛,回来自豪地对我说,他看到了长江。我说,你乱说,你又没到武汉,怎么会看到长江?他说,武汉有条长江,黄石也有一条长江。于是,我对黄石更加充满了向往。那个时候的武汉、北京,甚至黄石,在我的脑海里就是一块遥不可及的乐土,我只有不断学习,跳出“农门”才能够触摸到她。
我高二读完的时候,暑期里到大冶县城打工,去挣那几十元的学费,准备再读一年高中参加高考。我在一家建筑工地里面做了两个月的小工,挣到了90元工资,可以解决下学期的学费了。建筑工地的包工头是个可爱的老头儿,镶着两颗银色的假牙,一笑就把一个白晃晃的、发着光亮的银牙露出来,很是可爱。他对我说,这个项目做完后,要转移到黄石去,你去不去?我张大嘴巴望着他,不知道去还是不去。去是我的梦想,不去也有道理,因为我还要去读书。他继续说,黄石可漂亮啦,大城市,路又宽,车又多,楼又高,街道又热闹,那长江一眼望不到头。馋得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黄石去看长江。
我经不住那个银牙包工头的诱惑,跟着他搭七路公共汽车就去了黄石。我的心都飞出来了,我期盼已久的黄石,竟然在不经意间就到了。那个时候的黄石,其实也不算美,沿路到处是灰。我经过老下陆、牧羊湖、八卦嘴后,到火车站下车,其实都是城乡接合部。包工头对我说,黄石是一座“光辉的城市”,后来我才明白,他说的其实是“光灰的城市”,这是当时人们对黄石最流行的调侃。包工头虽然很想让我留在黄石的工地上干活挣钱,但由于开学在即,我连黄石的街都没有逛一回就跑回大冶的学校读书去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黄石有了较多的了解。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一座因矿产资源和长江港口而兴的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长江经济带上一颗明珠。黄石历史悠久,自古就是矿冶之城。近代张之洞兴起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炼钢铁、造枪炮,创办汉冶萍公司,其中,“汉”就是指汉阳枪炮厂,“冶”即是指大冶铁矿。大冶铁矿就位于黄石。洋务派以大冶的铁来制造“汉阳造”,用以强军富国。因而黄石被誉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上世纪90年代后的黄石,成为我最为美好的记忆。我与许多学友,常常相约于磁湖岸边、逸趣园中。澄月岛的月色与湖滨大道的城市路灯交相辉映;我们或者徜徉于长江大堤,濯足在长江沙滩浑黄的江水里;或者漫步在黄石大道工人文化宫,聆听钟楼上浑厚而悠扬的钟声。从山区农村,到大冶县城,再领略黄石城市的风采,心中充满了无限惬意。
十几年过去了,黄石这座城市变美了,长高了,成为我在重庆念兹在兹的老家。老家是一缸酒,愈久愈香。平时一些不多联系的学友及儿时的伙伴,当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添加了微信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黄石城里安家落户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黄石已不是那个高不可攀的、遥远的地方,而是容得下我播撒思念和怀念种子的故乡。这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故乡,已经在我心中沉淀和结晶出一种情结。当别人问我籍贯的时候,我说,我是黄石人,我的老家在黄石。
作者:余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