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篾匠,他的手艺精湛,编制的竹篮、竹箩筐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每天清晨,父亲总是早早地起床,挑着一付行李担,穿街走巷,为村民们修补破损的竹制品。那时的他,身影穿梭在乡间小路和田间地头,直到夜幕降临,才带着疲惫回到家中。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父亲凭借自己的好手艺,为我们家挣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父亲制作的那些竹篮、竹箩筐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为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性塑料袋的兴起使得竹篮等传统竹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差,最终在那一天,他背着行李担,满载着一天的失望,回到了家中。那一刻,我知道,父亲心中的失落和不舍。他小心翼翼地将那些篾匠工具收拾好,放入一个木箱,那是他青春和梦想的见证。
为了生活,父亲先后成为搬运工、建筑工,他的双手不再柔软,而是布满了老茧。但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他总是离不开土地,离不开那双手,离不开那份对家的责任。然而,父亲的心中始终留有一份对篾匠生活的怀念,那份对竹子清香的记忆,始终不曾淡去。
就在我即将迈入中年的时候,我接到了父亲从乡下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兴奋而自豪,他告诉我,他重新拾起了旧手艺,开始编竹篮。我不解地问:“都70多岁的人了,怎么还想到重操旧业呢?”父亲笑着回答:“现在全国上下都大力提倡环保、低碳,失宠多年的竹篮又开始吃香起来,每天都有不少人上门找我编竹篮啊……”
我暗暗为父亲高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一生勤劳的父亲,即使在晚年,也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也为环保低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为有这样一位坚韧不拔、始终保持乐观态度的父亲而自豪。
父亲的竹篮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他再次成为村里的名人。他的手艺,他的坚持,他的故事,激励着村里的年轻人。父亲的生活再次忙碌和充实起来,他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岁月如梭,父亲已经步入暮年,但他的精神依然年轻。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一位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庭的执着,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忱。
苏应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