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望瞭岭上的布谷鸟便扯着嗓子“布谷—布谷—”地啼唱,这让我衍生了浓重的乡愁。布谷鸟似乎通晓人性,每到仲春时节,便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农人“布谷”,开始一年的辛劳耕种。
细细数来,我已经有二十余年未曾碰触湘东小镇的春天了,而此时,童年与少年的经历一经布谷鸟的触发,那些熟悉的风物又忽地从心底生动丰满起来。
我到底惦记着雅山的山水了。雅山,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湘东客家人聚居的村落。雅山的山用它宽厚的臂膀,温情呵护着它的子民;潺潺流淌的雅河,犹如慈爱的母亲,用多情的乳汁灌溉着田间的禾穗,哺育了两岸儿女。
犹记得,晨曦微露,雅河上方水汽缭绕,阿姐们在河边唱着悠扬的客家山歌,槌洗衣裳;傍晚时分,村落上空升腾着袅袅的炊烟,夕阳下,阿哥们挑着水健步如飞。
那时,雅水上还未架起连接两岸的沐恩桥,只有一座用三根树木加上若干个马钉组合而成的小桥,走在上面桥身颤抖,人也跟着摇摇晃晃。记忆中,这座木桥总是被春末夏初暴涨的洪水冲垮,然后乡人们重又搭建,屡毁屡建。直至最后,雅河上横跨起一道虹——沐恩桥。沐恩桥是村人集资建造的一座单拱石桥,它连通了两岸的村民,俨然成了雅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只是时过境迁,在岁月的冲刷下,沐恩桥的面目日渐模糊,我已很难再寻觅到当年稚嫩的脚印。
在布谷鸟啼唱的时节,紫云英铺满了原野,星星点点的紫色,像一块彩色的地毯平铺在田畴上,那一朵朵紫色的花蕊中藏着童年时代的快乐密码。我欢快地在田塍上奔跑,采摘鲜嫩的草籽,拿回家给祖母烹制成佳肴。
春天的后山是一座宝库。山坡上的乌哩芽(即乌饭树)在春季萌发嫩叶,薄薄的叶片脉络清晰,散发着独特的草木清香,祖母采摘鲜嫩的叶芽,清洗干净,经热水焯过,再加上一把辣椒面和几滴陈醋,便是一道下饭小菜,引人垂涎。
清明过后,山脚下水渠边的水笋在滚滚的雷声中冲破土层的束缚,向上生长。水笋多生长在小河或水沟旁,是一种名为水竹的植物长出的笋子。晨光熹微,我们便会穿着雨鞋,背着背篓,穿过清冷的雾气,踩着湿润的泥土,迎着山里的第一缕阳光,去扯笋子。扯笋是特别有趣的事——发现水笋,弯腰,伸手,握住笋子,稍加用力一拔,“哔叭”一声,笋子被折断,收入背篓。随着接连不断的“哔叭”声,一根笋子到手,很有成就感,那扯笋子的声音也格外解压。扒掉水笋的外衣,一棵肌如珠玉的水笋,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水笋自带一缕特有的清香,是极为美味的山珍。难怪乎苏轼在《浣溪沙》中吟咏道:“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春深处,总少不了栀子花的存在。栀子花,被誉为花界的白衣仙子,纯洁无瑕。我对它记忆深刻,是基于它的食用与药用价值。栀子原产我国,是古老花木,在《汉书》《群芳谱》等书中都有记载。栀子花枝叶茂密,春末夏初开花,花形优美,有着粉嫩粉嫩的白色花瓣,芳香素净,让人陶醉。栀子花浑身是宝,根和果实均可入药,可以泻火除烦,解暑凉血,护肝利胆,花朵摘下还可以做成餐桌上的美味。祖母在世时,极喜欢到后山采栀子花做菜——去掉花蕊,清水洗净,焯水捞出后,过凉水备用,清炒或煎蛋都是极好的。至今忆起,犹觉齿颊留香。
于童年的我而言,春天的后山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那漫山的野果。鲁迅笔下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四处可见,还有像空心草莓的“刺泡”(蓬蘽)、树泡(刺莓)。这些野果大大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每到春天,我们满心期待覆盆子、刺泡、树莓早日成熟。对于后山的每一片区域生长了什么植物,我们都了如指掌,现在想来,那时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好了!
油茶树抽芽的时节,我们喜欢到后山的茶林寻觅童年的美食——茶耳和茶泡。茶耳是生长在油茶树上的一种叶子,叶片白而厚,有的会带一点点红,吃起来比较香脆,甜中微微带点酸涩的感觉。茶泡是油茶树果实的一种变异体。色白,有的微红,看起来肉乎乎的,形状像不规则的桃子,果实外部光滑发亮,中空,果内侧为纤维状,有花柱连接果实根部和顶部,果肉特别厚,味甜,松脆,很爽口。漫山遍野地寻觅茶耳和茶泡,满足了我们年少时的好奇心。
另外一种属于春天的美味是酸筒杆(虎杖)。酸筒杆大多生长在河沟边、田边等湿润的地方,每年春季在春雷的催促下钻出地面,它的茎较为特别,表皮上有虎皮一样的斑纹,粗大的茎有手杖那么大,故称虎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虎杖,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虎杖根茎皆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镇痛、止咳化痰的功效。新鲜的虎杖汁水充足,剥去虎皮外衣,“啪”地拗断一小节,汁水轻溅,顷刻间,酸味直击味蕾。待到酸味褪去,丝丝清甜慢慢渗出,令口舌生津……
时光荏苒,慈爱的祖父祖母与回忆一同远去了。回想那物质不甚丰裕的年岁里,祖父祖母用勤劳节俭支撑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忘不了他们用老母鸡下的蛋换回的油盐酱醋,忘不了他们破旧的长筒袜里装着的板栗,忘不了他们晒制的又硬又艮的红薯片,忘不了《田螺姑娘》《路遥知马力》的故事,还有那一只只古拙的火笼。
布谷鸟穿破朦胧的烟雨,声声啼唱。我想念原汁原味的乡情乡音,想念亲人间相互扶持的浓浓情谊,想念守望相助的远亲近邻……
刘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