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我们兄弟姐妹决定聚一聚。车子开到家乡的路口,不远处的崆峒岩沉浸在茫茫的雨幕里。
来到大公路旁的小弟家,不用寒暄、 随便就座,是小弟一贯的风格。形势所逼,大哥和小弟几年前不得不把大鱼塘填平了,只把一口小鱼塘留下来。站在当年塘基的地方,我打着雨伞,任雨水啪啪啪地打在伞上,回忆在雨中蔓延。那时,塘基上两排连起来的房子呈“L”形。“l”是卫生间和一排猪舍;“一”是厨房、客厅、卧室、杂物间和家禽间。客厅的一扇门面向鱼塘,走出去就是一个地堂。我们在地堂摘葡萄架上的葡萄,看书唱歌打球。地堂下是鱼鸭的避风港。在这样的春夏之交的雨里,父亲撑着小竹排悠然自得地往塘里撒鱼料,母亲安闲自在地车新衣补旧裤。父亲轻快的口哨声传入耳窝,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雨声、口哨声和车衣声合成了动听的交响乐。
我们在鱼塘基的家度过了最美好的六年时光。其实,我只在那里住了一年多,初中住校,师范刚念完第一年,父亲就走了。我还没来得及听他讲部队的革命史、退伍后的创业史和党员的光荣史。他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只留下当兵时的学习本子和记采石数的本子。三十三年来,父亲在我的脑海里模糊又清晰。父亲在的日子,我喜欢给他倒上半碗烧酒,给他卷旱烟。我最喜欢把他抽完扔在地上的烟头捡起来装进玻璃罐里,仿佛要把他的烟,还有他的许多故事好好地保存下来。后来,我娇小玲珑的母亲活成了大山里的女汉子。严母出勤儿,劳动长智慧。可惜我们来不及享受母亲老年的似水柔情,她就走了。大鱼塘填平了,把记忆留给历史的天空吧,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右边是大哥的砂石场。大哥当上老板,开着大钩机和大铲车敞开一片新天地。客人在砂场旁的三层豪宅里边啖茶边等大哥装好砂石。大哥一路走来不容易,做泥水匠、开手扶拖拉机、养猪养鱼,如今大侄子成家立业,二侄子长大成人。左边是小弟的三合院:前面是铺,右侧是铁皮屋,后面是当年猪舍装修成的几间小睡房。院子中央那棵高大的菠萝树是我们当年种下的,叶子还是那么亮绿。小弟是远近闻名的装修师傅,两年前,他携妻带女把五金铺搬回这里。
在雨声和谈笑声中,烟火生起来了。二宝和两个侄女兴致勃勃地抛气球。围着茶桌,我们品尝妹妹亲手做的美食。六味艾糍是主角,还有清香可口Q弹椰汁千层马蹄糕、Q弹芋圆红豆椰奶西米露、清热下火祛湿茯苓膏、皮薄馅足口味佳的饺子、皮滑弹牙馅靓可口的粉果,妹妹的心灵手巧真让我们叹服。每次看见妹妹的美食在朋友圈卖得火热,我打心眼里高兴。一瓶瓶、一罐罐、一盒盒、一杯杯、一个个,干净、卫生、环保、漂亮、味美,她认真学习、勇于创新,戴着口罩和手套挥动双手,用心搓、用力磨、用劲搅拌,心中充满阳光,生活得心应手。2016年母亲生病,我们又哄又骗带她到广州治病。还未平静下来,妹妹身体也出了问题。治疗后,妺妹郁郁寡欢。在我的再三鼓励下,一直做家庭主妇的妹妹开始出来工作。她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包点店做钟点工,这样可以接送儿子,兼顾家庭。因为精通业务与服务周到,妹妹得到老板的好评。如我所想,工作让妹妹充满青春活力。她不习惯睡午觉,利用中午的时间,一开始做川贝陈皮柠檬膏,便赢得了亲友们的一致好评,接着越做越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我们冒雨步行回村寨看爷爷。94岁高龄的爷爷住在我们的旧居。进屋时,爷爷在听粤剧,他笑眯眯地接过我们送上的礼物,不停地问后生的现在是读书还是出来做工。一生与土地作伴的爷爷,念好书是他对后辈寄予的希望。后辈上中大、上重本,他赞不绝口。村里人都羡慕他说:“我们的牛二伯呀,人老心不老!”尽管旧居在高楼林立的映衬下如一位伶俜的老人,我依然爱它如初。1971年春,甩着两条麻花辫的母亲离开近城的漠阳江畔的娘家,跟着父亲来到这个家。旧居记载了我儿时的快乐时光,明瓦接日光,木窗观星云,“木阵”(阁楼)上吃着香香的炒黄豆,听风听雨听鸟声。北望,那是我母亲住了27年的家,母亲走了,院子和小楼在雨里惆怅;南望是崆峒山顶的两块活泼神奇的石头——“雄鸡唤日”“猴子望月”,它们在岁月的流光里永葆芳华。出村寨,我们发现后山脚长着一片艾草,艾叶嫩绿嫩绿的,妹妹采得心花怒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家的传统美德。大砂锅里的石金钱龟猪扇骨土茯苓汤是小弟特意给我们献上的。“大家一起补补身,美容养颜,增强体质、抗疲劳。”两张大圆桌上摆满了一道道菜:炊鹅、白切鸡、白灼虾、清水蟹、盐焗鱼和清炒黄瓜、白灼生菜。大哥极少喝酒,这次也满上了一杯,两腮立刻关公点红;小弟也红到了耳根,妹夫面不改色,我丈夫醉话连篇。聚在饭桌前,我们仿佛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念小学低年级时,大哥常常牵着我的手奔跑在山路上。我最疼爱小弟,暑假会背着他上山摘稔子,给他吃熟透的稔子;我却给妹妹吃半生熟的稔子,只因她伶俐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父母当时并不及时引导,让我深受冷落。那次,我和妹妹爬上树,我还趁她不注意推她。妹妹眉头的疤痕至今还隐约可见,我为此后悔不已。师范毕业后,我回到村小学教书,小弟正好上毕业班。吊儿郎当、无心向学的他很让我头痛。小弟勉强读完初二就不肯念书了。母亲对他放狠话:“你就是捡垃圾也要养活自己。”小弟很快出城,去跟师傅学装修。
“我自己读书少,要让我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耳根通红的小弟说到了儿女的教育。他不嫌接送麻烦,送女儿上中心幼儿园,还争取让孩子上城里的重点小学。每个周末,小弟会空出一天不做生意,专带孩子到户外玩。妹夫对儿女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朋友式的父亲,儿女在和谐的家庭里成人成才。女儿一心要当一名公正严明的法官,现在已是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系研究生,儿子是篮球场上的阳光少年。最让我感动的是,那次妹妹生病,医院电梯坏了,妹夫爬上十二楼,对妹妹柔声细语,握紧拳头鼓励她勇敢上手术台。如今,妹妹一家人在肇庆过得其乐融融。
喝起酒来,话题自然多。小班的二宝突然跳起舞来,逗得半岁的小侄子哈哈大笑。大家也跟着开怀大笑。
《一日禅知》写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红尘世俗,好日子都是从烟火中熏出来的。
向晚的崆峒,风清景明。庆“五一”,聚亲情,舌尖上的美味唇齿留香,亲情回味悠长。
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