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有一地的风情,一地亦有一地的吃食;风情各异,吃食亦有别,于是有地方之风味。岁月流转,食风食俗都有很多改变,但许多老菜品依然存于吉林人的记忆中,并依然在人们的口中唇齿留香,有滋有味、有形有色地传续不衰……
(一)
说起吉林风味,仍有很多人不忘从前的杨胖子豆腐脑——德兴长豆腐脑。当年,在杨凤林的豆腐脑小店里,吃食不过老三样:煎饼、烧饼、豆腐脑。此三样,是街头小吃之绝配,最受大众之喜爱。豆腐脑在制作前,必选上好大豆,不可有瘪豆、虫豆,先以清水淘洗,再浸泡,冬夏浸泡时间却不同,夏日天热,泡四个小时,冬季天冷,须浸泡八个小时以上。磨浆后,以马尾编织的细箩过浆,浆汁乳白无渣。点成的豆腐光白细嫩,盛装于大瓦罐中保温,卤汁锅坐于微热的火炉上,保证总是热烫鲜香。拿铜撇子盛时,手上极有准头,每碗三片,每一片皆大小一致、厚薄一样,看那铜撇子上一片豆腐脑,颤颤巍巍,韧而不断,就知这豆腐脑点得恰到好处。卤汁则严选新鲜牛肉,切为筷头般碎丁,配以长白山上等元蘑入锅,煮开后投以五香粉、葱、姜等调料,用赤豆粉面勾芡。盛在碗中,佐以红辣椒油、白蒜泥、香菜末儿,散为一个三角形,花开一样,汁明脑亮,红白绿相间,色香味形俱佳。因为独具特色,别有风味,兼之待人和气,买卖公平,价格合理,一爿店几十年里长盛不衰。以后,杨胖子人虽不在,但许多店学样比样,令吉林的豆腐脑名望不倒。
人们常常念起的还有吃也吃不够的老佟头酸辣碗坨,以及牛马行里香气四溢的吊炉烧饼,炎炎夏日里、树荫下叫卖的绿豆凉粉……
吉林乡土作家孟左恭先生在他的散文《叫卖声声》里记下了老佟头和他的酸辣碗坨:童年时住在一个死胡同,大家都叫它韩统领胡同,它的真名“泰来”倒很少有人提起。“泰来”二字大概来自“否极泰来”。胡同不深,只有四个院落,东面是个死水泡子,杂草丛生。每当夕阳西下,那个窄胡同里总踽踽走出一个老人,他个子不高,微驼的背上负着一个木箱,手里拎着一个锣一样粗细的扁陶壶……
终于有一天,看见了老佟头箱子里的秘密:“我惊异地发现箱子里装了那么多小罐子,罐子旁边整齐地摆了许多红黑的荞面坨。后来才知道,酸辣碗坨是用荞面加淀粉放入小碗蒸的。老人一手托住一个碗坨,另一只手执把小刀极灵活呈波浪状横着片了几层,又竖着切几刀,放入一个小碗内,从一个个小罐子里舀出蒜末儿、辣椒末儿、芥末……从扁壶内倒出一些醋。我终于知道了箱子里的秘密。过了几年,我自己也品尝了一碗,才领悟碗坨的酸辣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那些丝窝糖,那些美味的米粉,也留在了孟左恭先生的笔下。这些,都曾是吉林的名小吃,伴着不歇的叫卖声,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留下吉林口味的记忆。
还有被很多人夸说“能让人香个跟头”的筱筱火勺,又称“叉子火勺”,精选细嫩牛肉,佐以葱白、姜黄,以香油和馅,用稍有颗粒的沙子面做皮儿,半两一个,小巧可爱。出锅的火勺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闻则香味扑鼻,食之肥而不腻。
还有街头随处可见的煎粉,虽属平民小吃,却闻名四方。制法是将淀粉熬制大块粉冻,改刀切为小小的四方块后,入平底锅油煎,佐以麻酱、米醋、蒜汁儿、香油……极是香美适口。因为广受欢迎,迅速流布东北各地,从吉林传入长春,然后又传入辽宁,在那里却改了名字,称之“炒粉”“炒焖子”……
和这些名小吃共同伴生的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叫卖声,不仅温润了舌尖,也温暖了记忆……
(二)
至于吉林的菜品,有许多已是称誉南北的名菜。
白肉血肠。民间俗语说:“猪肉满桌,不如一口油梭;酒席满堂,不如白肉血肠。”可见民间对白肉血肠这道菜的打分之高。而最为常见的赞语是:“这是个上讲究的菜。”在东北话里,“上讲究”乃是最好的赞誉之辞了。
白肉血肠驰誉吉林食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菜品的风味特点是:白肉薄如纸帛,如花瓣样置于碟间,碟上的花纹图案也可清晰可见。肉色白润有光,味美奇香,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柔软鲜嫩;血肠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佐料五味俱全。冬食不冷,夏食不热,脍炙人口。白肉的制作须经选肉、烤肉、煮肉、片肉四道工序;血肠则有选料、兑血、灌肠、煮肠、片肠五道工序。血肠又有清有混,清血肠洁白细腻,口感脆嫩,是为上品;混血肠香脆兼得。两者皆由砂仁、桂皮、紫蔻等10多种配料灌制而成。食用时,用韭菜花酱、辣椒油、姜汁儿、腐乳、蒜末儿、虾油、香油等为佐料,口味鲜亮,香而不腻,别具风味……
清蒸白鱼,久已是吉林名菜之一。东北之菜品,多是滋味醇厚,清蒸白鱼乃专在清淡,不使它味夺鱼之鲜美,吃来但觉肉质鲜嫩,汤汁悠远,回味绵长……
值得一提的还有“三套碗”席。在吉林名菜菜谱里,“三套碗”赫然名列其中。其实,这是一种宴席。因为菜品是以杯碗、中碗、座碗“三套碗”盛装,故有此名。是吉林名宴,亦是满族名宴。一切食材尽出于本乡本土,为吉林地方所产,诸如鹿肉、人参、白鱼、田鸡油等。菜品则荟萃了拌、卤、蒸、炸、汆、烧等15道厨艺,有八款凉碟、三款大件、十二款熘炒及汤烩菜等。白肉血肠、黄金肉片、关东蒸鱼等满族名菜尽在其中。每一菜品,皆做工考究,如烩鱼骨、芙蓉鸡蛋、清冻拼花冻……都已是民间所说“做出花来”的精美菜肴。又一个显著特点是,菜品并不固定,随季节转换,采用应时的新鲜食材。名闻天下的“满汉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此外,烧灯碗、满族火锅、东北炖菜,在吉林食苑亦久负盛名。
有旅者称,东北乃风味江湖,语中指称,风味江湖者,是谓天下万物皆可于锅中炖出风味。浏览吉林人的餐桌,可知其言不假:猪肉炖酸菜、猪肉炖粉条、鲇鱼炖茄子、牛肉炖土豆、小鸡炖蘑菇、酸菜炖大骨头、酸菜炖大鹅、排骨炖豆角、鱼炖豆腐、雪里蕻炖豆腐……若一一罗列,怕有几十种。炖菜的鲜明特点是:汤浓味鲜,口味醇厚香浓,菜肴丰满实惠。讲究的是,大火起锅,小火慢炖;一锅美味,都在“炖”上。
(三)
一个地域食俗的形成,根本还有赖于天地自然的馈赠。吉林山川广袤,江河纵横,山野之山珍,江河之鱼鲜,以及田产之丰盛,无疑给吉林人的餐桌提供了丰盈的食材。如人参、灵芝、把蒿、黄芪、田鸡油、不老草、野苏子、五味子等,既可入药又可食用。菌类中则有松茸蘑、榆黄蘑、白蘑、榛蘑、猴头蘑、黄蘑,不下几十种。野菜之属,有猴腿菜、薇菜、河芹、小根蒜、苣荬菜、黄花菜等,也有几十种。几百年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终使它们变身阳春白雪,而登大雅之堂。
又因吉林地域冬季漫长,食材中除窖藏的白菜、萝卜、土豆之外,又有酸菜和诸多干菜。菜谱中仅酸菜一类,即有酸菜猪肉炖粉条、酸菜炖冻豆腐、酸菜炖鱼、酸菜炖大鹅、酸菜炖排骨、酸菜炖猪蹄、酸菜炒粉条、酸菜炒土豆丝、酸菜炒牛肉等。干菜里的黄瓜钱儿、土豆干儿、豆角丝、茄子干儿……做来都是上好的美味菜肴,亦是享誉已久的吉林名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酿造了一方美食风味。无论岁月怎样变迁,这些老味道应该是不会变的。这也是一方风物种在生命里的基因吧?
高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