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一则逝世1年的外婆化成蝴蝶参加外孙婚礼的视频火爆全网。我看到这个视频时,瞬间泪目,情不自禁思念远在天堂的母亲。
母亲是2011年离开我们的,一定是天泣良母,那几天暴雨如瀑,无尽的水珠疯狂地敲打着大地,也敲打着我被掏空的心,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这不仅仅是一场场雨,更像是上天在为家母的离去而哭泣、不舍,每一滴雨都承载着无尽的悲痛与哀思,更像是我心中泉涌的泪。
母亲走后的一年时间里,我都无法接受她去世的现实。尤其是因工作独在异地的夜里,无尽的思念、孤寂和压抑令我难以入眠。每天我刻意晚睡,以读书写字的方式冲淡对母亲的思念,但是无济于事,最终上床躺下,还是辗转反侧,眼前总是浮现母亲的音容笑貌。无奈之下,我只好反复循环播放一些母亲爱听的歌曲,仿佛母亲就在我身旁,渐渐才入梦。
有一次我公休,直奔老家,一推开老宅大门,静悄悄的,人去楼空。想起以前我每次回家,她站在大门口乐得合不拢嘴,更加伤感。那晚,我怎样也睡不着。辗转已是凌晨三点,加上不远处传来夜莺低沉的啼鸣声,我的思念便成了决堤的海,垂泪写下了:
赤子归来睡意迟,
阶寒院冷月移低,
夜莺怎奈离情苦,
也立窗前缓缓啼。
——(《归家夜思母》)
在岁月的四季里,我无数次祈祷,期盼母亲能入梦,好让我诉说思念之情。然而,越是思念之深越是难以在梦里相遇,就算偶尔梦到也是一闪而过,没有问候没有交流,判若路人,而我却追着一路呼唤:妈,我是你儿德三呀,你不记得我了吗?惊醒时已泪湿枕心。
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我们4兄妹是跟着母亲在农村长大的。那个年代的生活异常艰苦,我们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几个兄妹中,似乎母亲对我有所偏爱,好吃的东西先给我吃,轻松的活先分给我做。也许是因为我爱读书写字吧,母亲从我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想让我“光宗耀祖”。
受母亲的影响,我的性格和所谓的三观多随母亲。虽然她是文盲,从没读过书,但她为人处世之道一直影响着我,就算我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我依然遵着母亲的训导往前走,受益至今。因此,我对母亲的依恋从未减少,以至于有关母亲的话题,都是我一生的情感软肋。
虽然我与母亲的感情很好,但住在一起偶尔也会有些不愉快的事发生。每次想起那一件事,都令我悔恨终生。
母亲在老家带大了3个孙子,60岁才进城帮我带孩子,算是离开了生活一辈子的乡土,可她饮食起居的习惯丝毫不改。
那时我儿子刚一岁多,也许因为自己是学医的,对于养子育儿的要求极其严格。鉴于卫生营养健康等方面的考虑,必须按科学的方式喂养。为避免交叉感染,不允许出现以前嘴对嘴的哺喂方式。
某天下午,我提前下班回家,见母亲抱着我儿子在单位的庭院里走来走去。也许是儿子饿了,哭得特别厉害,母亲看了很心疼,便急忙到厨房盛了半碗米饭,然后快速用勺子舀一大勺饭放入自己的嘴里嚼了几下,便嘴对嘴吐喂进孩子的嘴里。当我看到这情景,瞬间全身起了鸡皮疙瘩,立即走到母亲面前,夺下她的碗,大声训斥:“谁让你这样喂小孩的?我不允许你这样喂,如果再这样喂,你就回老家,不让你来带了!”
顷刻,母亲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怔怔地看着我,不知所措,眼眶泛红,空气凝固。稍后,母亲垂下眼睑,抱着孙子默默转身躲进房里。随后,房间隐隐约约传出抽泣声……
后来,尽管我无数次安慰解释和道歉,母亲始终不能释怀,经常喃喃自语:“你们几兄妹小的时候,我还不是这样喂的,你们不一样长得这么好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看到母亲这样喂孩子了,我也就慢慢地忘记此事。
母亲虽然离开我们13年了,但冥冥之中总感觉她一直活着。
2020年,我正在策划“甘文锋师生书法摩崖石刻工程”。之前我们预先挖建的浣月池,得了几块石头,其中有一块我觉得异形怪状,便有意把它搁在山脚下不显眼的地方以备后用。
工程开工那天,工人师傅把事先喷绘好的“据德”二字贴上崖壁,我则站在崖下隔着那块石头十米开外的地方指挥调准位置。其间目光不时移到那块石头上,开始觉得这块石头有两人相拥之状。经过细致观察,我惊奇地发现此石并非最初所感,更像是一位母亲怀抱着孩子俯身哺食的神情,那时我便断言,母亲没有死,她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在另外的维度默默注视着我,她用特殊的方式演绎了哺育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她把一生笃定的爱定格在这里。一刹那,我想到当年责怪她的情形,懊悔不已。
后来我们择一个良辰吉日把这块石头高高地筑立在崖下最显眼的位置,供人瞻仰,成为一道有意义的独特风景。我给它起名为“哺母石”,每次回家看到它时,心灵就会得到无穷的慰藉。
没有比哺育孩子更能最直接表达母爱的方式了。爱无处不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要有思念,爱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会穿越时空,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存在。虽然科学无法解释,但是我坚信这不是巧合更不是迷信,这是永恒的爱!正如人们所说,科学无法解释的就交给爱吧。
甘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