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美好的爱情不仅是古说到今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传统戏剧《双丝带》,以七百多年前侯美蓉龙兴寺降香私订终身为蓝本,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重压下,主人公大胆追求,奋力抗争,终成珠联璧合的正果。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定远县炉桥镇东郊的十里庙村,简称十里村。
侯美蓉是元代山东莱州府参将侯大鹏的独生女,其父告老还乡后,在今定远县炉桥镇东南约六公里处与七里塘乡交界的洛涧河南北两岸修建庄园,名侯家寨。北岸河头郑堡为头寨,南岸的主寨位于今七里塘乡四家刘村袁庄组一带,寨外约1里地的北侧,有一块年代久远、可以俯瞰四方的高大“台地”,恰好位于头寨与主寨之间。
台地背靠河流,其东西南三面,尽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北侧几百米处,从东北方数十里外凤阳山发源的洛涧河,与百川东到海的流向截然相反,表现出独特的个性。
认准自己的方向,历经曲折,一路向前,也许这禀性坚硬的水脉,陶冶了一向习文练武的侯美蓉刚毅果决的性格。不过身为红装,自有柔软的深情。阳春三月的一个夜晚,平时深居简出的侯美蓉,忽然梦见金龙来会,醒来后心中极为困惑,打算到龙兴寺求签解梦。
第二天早上,阳光灿烂,春风含香。侯美蓉带着丫环,前去距离侯家寨北面数里的龙兴寺降香许愿。一路走来,登上高台,但见前方河流如带,弯曲漂浮;对岸松林里隐隐的钟声,就在淡蓝色的炊烟笼罩的村庄之北。良辰美景,人在画中。可侯小姐无心观赏,乘船渡过洛涧河,穿洛水北岸的河头前寨,走到村边的桃花林下时,在一只白兔的引领下,来到西曲阳古城(炉桥镇)东郊十里的龙兴寺,今遗址尚在,称“大庙台”。
寺里住着个叫龙官保的书生,是侯家寨东北青龙涧人。龙官保朝气蓬勃,犹如玉树临风,清雅非常。侯美蓉一见钟情,想起梦中金龙之兆,深信眼前就是最好的相遇。于是,解梦成了圆梦。佳人才子,情投意合,侯小姐不顾礼教,遂与龙官保海誓山盟。千言万语,依依惜别时,互赠丝带为信物,约定迎娶的佳期。
然而,好事多磨,当地一家富户,久慕侯美蓉芳名,遣媒婆上门为其子提亲。侯老爷认为男婚女嫁,门当户对,遂满口应允,同意择黄道吉日操办喜事。
风云突变,处境艰难。然而,侯小姐不改初衷,铁心抗婚,以至于离家出走。而此时龙家也遭遇无妄之灾,被诬陷通匪。龙官保在乳母的帮助下,连夜外逃,历经磨难,终于云开雾散,柳暗花明。恶人受到严惩,有情人终成眷属。侯美蓉的传奇人生,不仅被编为庐剧,更有楚剧、越剧、五音戏、泗州戏、秦腔、徽剧等,其剧名分别为《文武香球》《龙官保》《反莱州》《侯美蓉降香》《丝带记》以及《贤关镇》。
戏剧至元代而盛,著名的剧作大家关汉卿曾常常粉墨登场,参与表演。生、末、净、旦、丑,舞台剧源于生活,依据真人真事编写的《双丝带》,尤其贴近观众,感人至深。大江南北,常演不衰。在梨园子弟的传唱中,成为经典剧目。
春秋代序,岁月飞逝。见证无悔追求的故地,留在原处,留在世代传唱的台词里。不过,令剧作家们意想不到的是:舞台上,侯家寨的故事只是一段有始有终的插叙,更多石破天惊的情节,悄无声息地隐藏在寨北的台地之下。这里竟然是69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先民打造的家园。1985年5月以及86年9月,文化部门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察,在375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不仅发现了最早的窑洞遗迹,殉葬坑,以及狗、猪、鹿等动物骨骼,而且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史前珍贵文物。
据《定远县侯家寨考古报告》上册记载:侯家寨重见天日的陶碗,底部已出现了种类众多、具有明显记事和表意性的象形符号:如用交叉的线条勾勒出鱼身和尾部,用放射状的几根长短不齐的直线,象征性地表现植物。所有的原始简笔画,刻道清晰,全部给人以具体生动,瞬间触动联想之感。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天圆地方,古老的认知,在侯家寨深厚的土层下,保存着最早的雏形。
以陶器刻符为载体,侯家寨的古文走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前面,很多图案技法娴熟,写实性强,具备象形指事会意三大特征,体现了仰观天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近取之于身,远取之于物的原始造字规则。源头活水,于此可见。
1991年,苏鲁豫皖考古工作座谈会上,专家正式提出了“侯家寨文化”这个概念。此后,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侯家寨被写成了纪实性的三本厚重的考古专著,字里行间,封土穴居、围猎捕鱼、春种秋收等系列场景,依次展现。
陈增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