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加蒸米粉。
寂静的乔音河道曲曲折折,河水七弯八拐来到久加村,流经平包屯后入山洞,由凤山内龙电站山脚冒出地面,缓缓地流入穿龙岩溶洞,从凤山县城中间的河道流向远方。
远近闻名的久加村位于乔音河道末段,两岸青山环绕,瓜果飘香。一个行政村辖5个自然屯,以壮族居多,这里地势平坦,常年雨水充足,土地肥沃,风光旖旎,特别是这几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后,这里更是物阜民丰,吸引不少本地、外地游客前来游玩。
久加村盛产大米、油茶、黄豆,据村里的老人家说这里原来有集市,集市有相当大的规模,东起巴楼屯,西到原久加卫生所下面那带良田附近,南来北往的商客一到集日,牵来牛马,杀猪宰羊拿到集市上交易。那时,集市没有饭店客栈,赶集的人们多在街边的米粉摊解决吃饭问题,久加米粉便是从有集市开始盛行至今。
久加米粉始于哪年,制作的工艺方法从哪里传来?我问了村里的几位老人大都不记得很清楚,也无资料可查。我咨询过广西一位资深的历史考古专家,他也说不出一个结果。于是,可大胆得出—个结论:久加米粉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有,且制作方法属于民间工艺与技术,。
相传古时一位韦姓书生进城赶考路过久加村,恰逢集日,书生因赶路饥渴难耐,见集市边上有一粉摊前去讨水喝,经营粉摊的韦姑娘见其衣衫不整,可怜他,就打了一碗米粉,书生一囗气吃光。韦姑娘知其囊中羞涩就免了粉钱,书生感激不尽,后来书生考中为官因不满朝中腐败就辞官回家,回来娶了韦姑娘为妻,生了3个儿子,夫妻共同经营米粉摊。同时,把制作米粉的工艺和方法传授给3个儿子,现在我们无法考证传说是否真的存在,但认为其有存在的理由。
目前在久加村以及凤山县城,经营久加米粉生意的有韦家、李家、文家,规模大小不一,生意都很兴隆,全部是夫妻搭档。
久加米粉,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久加自蒸米粉,制作的工艺和方法大同小异。久加米粉的制作方法:把久加一带优质大米浸泡5小时左右到米可用手捏碎为宜,大米和水按一定比例调配,一勺一勺地放进石磨里,磨成稠状的米浆。然后用一部分生米浆煮成熟浆,再将熟浆按比例和生浆混合搅拌均匀,大火将锅炉水烧开直到蒸笼屉冒热气。蒸笼—般是4层,每次可放4个托盘,也就是每次可以蒸四张粉皮,把混合好的米浆放在铝托盘里,每一个托盘放一勺米浆,再放进蒸屉里盖上笼布,大约两分钟蒸笼布鼓胀米粉就熟了,把4个蒸好的托盘取出,再放进装好的原浆托盘,周而复始,将蒸熟的米粉从托盘中剥离叠成4层条状,再用刀切成细条,粉条有韧劲细而不断,吃的时候用开水烫—下,放入红烧肉、肉沫、花生、酸笋等配料,再浇上一勺筒骨汤汁,即可入口。
上高中之前我都在久加村上学和生活,小时候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把我倒挂起来都没落下几个钱,吃久加米粉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童年的幼稚无知,少年的莫名躁动在玩泥巴、掏鸟窝中度过,上初—后严父告诉我:小时候我不管你,上初中就要有初中生的样子,该认真读书了。读书的意义是什么?道理没听懂,冥冥之中觉得该读点书了。我记得刚上初一那会儿,上午上课,到第三节课饿得慌,因从小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或许说根本就没有吃早餐这个概念。我把上课饿得慌这个奇怪的现象告诉父亲,他没说什么,第二天早上准备上课之前递给我一块冷锅巴,有时候没有锅巴,父亲就准备—个红薯或玉米,饥不择食,肚子填饱了上课就有精神了。最令我难忘的是能吃上—碗久加米粉当作早餐,父亲用自家的饭盒打回家,一个星期一碗,那时长身体,一碗久加米粉三下五落二就干掉了,吃完全身是劲,读书倍儿有劲。我初中的成绩还可以,久中数一数二,偶尔回头看父亲,他也和我一样,冷锅巴、烤红薯当早餐,父辈的艰辛和宽容养育了我坚韧质朴的性格,激励我走出大山,走出山村,走向更远的地方。
每每回到久加村,我都要到久加米粉店来一碗久加自蒸米粉。粉入口,满满的米香味,入喉一片叉烧,满嘴肉香。
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地家乡,家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村通了公路,建起了学校,搭起了戏台,建起了舞池,每逢节日,各族儿女载歌载舞共同颂党恩。
如今的久加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久加米粉也出村进城。这些粉店都是久加村人在经营着,在恒里村路口的久加自蒸米粉店,就是韦姓书生的后代经营的米粉店。两公婆早年下广东打工,起早摸黑挣不到几个钱,毅然回到家乡重新操持祖上旧业,两夫妻精心对米粉进行改良,店面环境干净卫生,每天一开门粉客一拥而上,两公婆配合默契,一个打粉一个蒸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家里起了楼房,小有积累。
临行前我对他俩说,如果有可能,把久加自蒸米粉发展分店带出县城到外面发展,应该有成功的可能,两公婆若有所思,也许他们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他们也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人上了年纪,容易伤感,想起学生时代,用大米换米粉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偶尔想起久加米粉,我就一脚油门回到久加,一碗不够,再来一碗,吃着吃着眼睛红了起来,人一辈子奔波劳碌,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想念过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在遗憾着什么?多年之后,我们又能带走什么?
这悠悠的米粉情,沉淀了多少游子对家乡风情、饮食文化的眷恋,寄托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一碗飘香的久加米粉始终萦绕心头。
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