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舟丝管南舟肉,情盘景促欢奈何。云奔浪激争抚掌,亦有父老泪滂沱。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有仪式感、最有代表性、最具荆楚特色的节庆活动。“公安三袁”之一袁宏道的《午日沙市观竞渡感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明朝时沙市端午赛龙舟时“倾城出观巷陌隘”的热闹场景。
每年芒种节气一过,荆州的大街小巷里,粽叶飘香;江河湖塘中,龙舟训练号子此起彼伏。四月以来,在古城东门九龙渊龙舟赛场,就聚集了多支龙舟队,进行赛前训练。
端午,因节令而形成节日,最早是作为“恶日”来的。上古时期,五月被视为恶月,也就是不祥之月。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五月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甚至连官员上任都不行,谓之“五月到官,至免不迁”。按照《吕氏春秋·仲纪夏》中所说,五月是阴与阳、生与死激烈斗争的一个月。由于五月,特别是与五月五日有关的一系列死亡型故事的广为流传,从而衍生出各种纪念与祭奠习俗。《荆楚岁时记》注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清代顾禄《清嘉录》中也说,“五月竞渡,相传吊三闾大夫而作”,并非常肯定地说,“荆楚自为灵均,吴越自为子胥耳”。可见,楚、吴、越三地一直盛行着端午龙舟竞渡之俗,但竞渡的内涵与纪念对象并不那么一样。
其实,按照专家学者的说法,“原始型的龙舟竞渡也含有很浓厚的庆祝龙神再生的意味”。而龙舟,则是“越人祭水神时所驾之舟”。不过,楚人造舟用舟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造船业就已非常发达,拥有非常庞大强悍的水军。特别是进军江汉地区,定都荆州纪南城之后,“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已成为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考古发掘证明,楚国故都纪南城内就有古河道,在南、北城门均设置有水门,以供舟船进出。我们从屈原的《九章·哀郢》中得知,纪南城的水门,被称之为龙门。可见楚国王室有着专门的龙舟,供楚王出行。《续齐谐记》里说:“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辑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这表明,荆楚大地的赛龙舟习俗,是因以“舟辑拯救屈原”而形成的。相传,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在听到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怀抱石头投江。洞庭湖龙王得知后,马上派出虾兵虾将,寻找屈原。当时,洞庭湖正是枯水季节,屈原的尸体运不回去,洞庭龙王只好向荆江龙王求援。荆江龙王一听是为了屈原,马上请巴蜀山神化雪山之水流入荆江,再灌入洞庭湖,倒流至汨罗江。后来,渔民将屈原安葬到汨罗江的玉笥山下。从此,年年五月初五前后,荆江和洞庭湖都要涨大水,俗称涨“龙船水”。因此,自古龙舟竞渡、祭吊屈原之风,以湖北荆州和湖南岳阳两地最为盛行。
汉、晋之际,楚地将南方民族传承已久的龙舟竞渡习俗,赋予“拯救屈原,为屈原招魂的新的涵义”,从此五月初五就由祭祀性节日转型为纪念性节日。因此,有学者认为,从这一意义上说,“端午节是烙上了楚文化的鲜明印记的一个节日”。
民谚有云:“五月三个五,龙船打响鼓。”这三个五,就是“小端阳”“大端阳”和“末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各地赛龙舟,一般都在“小端阳”举行。旧时,荆州各地进行龙船比赛前,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祭江礼由地方长官或遗老在香案上供“三牲”,行祭礼,于竞渡水域抛包子、粽子等食物供水族享用,使其不伤屈原尸体。一旦比赛开始,水上龙舟竞发,鼓声震天;岸上鞭炮齐鸣,呐喊一片,场景热烈、火爆,激动人心。对此,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的袁中道在《午日沙市看龙舟》诗中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是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史志资料显示,由于楚人崇凤,楚王舟的形制有别于中原,既有龙舟,也有凤舟。《说苑·善说》里说,“鄂君方泛舟于新波之上,乘青翰之舟”。文中的“青翰之舟”,就是一种悬竖着长尾青羽,旌旗的凤舟。楚学专家宋公文说:“封君可乘凤舟,王室就更不能例外了。”开始时,南楚之地在竞渡时所用的舟,并非龙舟,而是鸟舟。后来,鸟舟又演变成为了凤舟,
如今,在全国各地端午赛龙舟时,洪湖新堤会组织独特的凤舟比赛。洪湖凤舟,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形状如鸡,最初为红色,后改为黄色。船长约30米,船体狭长,船头凤首高耸,中舱方斗上插一束柳枝,船艄饰有凤尾,船侧绘有凤羽,划动时像一只美丽的凤凰贴近水面飞翔。据《洪湖县志》记载:端午节“全境各集镇举行龙舟竞赛,唯新堤为龙、凤舟竞赛,东岸划龙舟,西岸划风舟”,从而呈现出了“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动人景象。吴艳荣在《中国凤凰:从神坛到人间》一书中写道“在端午节龙舟畅行江河的时代,凤舟全国罕有。洪湖凤舟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端午节龙舟运动的格局,丰富了节日文化”。如今,洪湖凤舟已经演变成为民俗体育活动,新堤也成了全国独特的“凤舟”之乡。
当然,荆州的五月端午,也不仅仅只是划龙舟,赛凤舟,吃粽子。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自汉代以来,五月初五荆州还有在门庭悬担艾蒿和菖蒲,饮用雄黄酒,用彩丝系臂与佩五色香包祛毒辟邪的民间习俗。
五月将近,端午氛围渐浓,漫步古城街头,但见艾草悬门,粽叶飘香,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扑面而来,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张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