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雨如同远客,悄没声儿的,担心自己的到来会打扰到人们,只在走后留言说:我来过你的地方。
小时候总盼着下雨,不是因为雨后空气清新、泥土芬芳,也不是因为可以肆意地在雨水里玩耍,而是因为下雨天家里人都不用上山干活。尤其是平时早出晚归的母亲也可以闲下来,在家里陪我们一整天。母亲不擅长针线活儿,下雨天无事可做时,她便会变着法地给我们做好吃的:推豆腐、蒸包子、炸粑粑、炒花生、炒黄豆、烤玉米、烤红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吃食足以给我们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母亲对我们向来公平,从不厚此薄彼,这体现在分零食上,譬如炒好的花生,母亲会用小搪瓷碗分好,家里的孩子不论大小、男女,每人一碗。我经常把分得的零食放在爷爷特意为我编的巴掌大的小竹篮里,躺在堂屋门口的竹椅子上,一边看雨,一边往嘴里扔零食,那日子如神仙一般逍遥自在。
有时遇到下雨天家里来客人,母亲便会奢侈一把,给大家煎豆腐圆。她架起那副青石小磨,再搬来一把小板凳,一双柔弱的手慢慢地转动着木柄,不时用勺子舀起泡好的黄豆粒儿,往石磨的小孔里灌,白白的豆浆从石磨边缘流出,“滴答滴答”地滴进木槽里,然后流进套在木槽口的白布袋中过滤。母亲将磨好的豆浆烧开,再把石膏煨熟、碾成粉,将豆浆制成豆腐。接下来,母亲就在土灶上架起锅,准备煎豆腐圆。
豆腐圆是我们当地的一道农家菜,把豆腐碾碎,在里面包馅,馅是用肥猪肉、花生米、糯米饭、黑木耳、葱花等配料剁碎制成,包成小孩拳头大小,煎熟后就成了香喷喷的豆腐圆。母亲在小土灶上煎豆腐圆,一般不烧木柴,而是用草或者黄豆秸当燃料,怕温度太高把豆腐圆煎焦。几把草烧完,将锅里的豆腐圆翻面,再烧上几把草,豆腐圆就煎熟了,诱人的香气瞬间就飘满了小屋。
从土灶上端出来的美食,除了豆腐圆,还有艾糍粑、五色糯米饭、粽子、狗舌馍……这些美食丰富着我舌尖上的童年,也温暖了记忆中那些清冷的雨天。
山村人以酒饭待客,有客人到我家,酒也不用到外面买,都是母亲自己酿的。她还会把酒拿到集市上卖,由于她的手艺好,很快便能卖完。有时,她会把卖酒所得的零钱给我买小人书。那时山村生活困难,很多家庭都不会给孩子买书,母亲却舍得。所以,下雨天我又多了一个乐趣,那就是看小人书。
不知不觉中,又下起了点点滴滴的雨,夜凉如水,我仿佛又闻到了妈妈的土灶上飘来的香气,那燃烧不息的火苗又一次温暖了我的心。
梁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