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一生勤劳朴实,守着几亩薄田。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就是有些认死理,不懂得变通。老杨却总是笑笑,不以为意。他相信,人生就像种田,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这一年,城里来的商人说是要推广一种新的农作物品种,收益比传统作物要高几倍。村里人都动心了,纷纷改种新品种。老杨却不为所动,依旧坚持种他的老品种。
“老杨,你咋就这么死脑筋呢?”村里人劝他,“试试新品种,说不定能赚大钱。”
老杨只是笑笑,摇摇头说:“听起来好,但未必适合咱们这儿。”
村里人听后,有的摇头叹息,有的暗自嘲笑老杨是“榆木脑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年,新品种因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产量大跌,许多村民都亏了本。而老杨的传统作物,虽然收益不高,却稳稳当当地获得了好收成。
看着村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老杨心里也不好受。他主动帮村民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种田就像做人,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要看得长远。”老杨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片土地,有它自己的脾气。只有了解它,尊重它,才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
村民们听后,纷纷感慨不已。老杨的坚守,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大家渐渐明白,有时候,不变应万变,也许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那种看似固执的坚守,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几年后,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政府要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正好穿过村子。许多村民的土地被征用,得到了不菲的补偿款。他们纷纷计划着用这笔钱去城里买房置业,过上更好的生活。
老杨的土地也被征用了一部分。他拿着补偿款,却没有像其他村民那样急于进城。相反,他在村里承包了一块新的土地,种了新的农作物,继续着他的农耕生活。
“老杨,你咋就不想进城享福呢?”有村民不解地问。
老杨笑了笑,指着脚下的土地说:“这就是我的家,我的根。”
村民们听后,有的表示理解,有的暗自摇头。他们觉得老杨太固执了。
留在村里的老杨,还是像往常一样,挑着水桶去打水,用传统的炉灶做饭。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拿了补偿款而受到影响。
老杨看着承包地里开满花苞的农作物,心里喜洋洋的。他明白,自己的固执只是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知道,只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享福。
熊聆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