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李白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这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她亲手制作的月饼。
小时候,每年中秋节,我都能吃到奶奶亲手为我们做的月饼。那时奶奶还很年轻,微胖的身子非常结实,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她是料理家事的一把好手,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养花、种菜、打扫院子、洗衣做饭……当我们这些“小屁孩”从外面“疯玩”回来的时候,发现奶奶已经做完了好多事情。
奶奶的“拿手好戏”之一便是做月饼。每年农历八月十二左右,奶奶就开始着手做月饼,那时候月饼讲究馅料的种类丰富,什么五仁啊、莲蓉啊、豆沙啊……都是奶奶亲手拌的。后来我发现奶奶做得最多的还是水果馅料的月饼,因为那是我最爱吃的。奶奶在准备馅料的时候,我和弟弟经常会钻进厨房,趁奶奶不注意,伸手捏一撮馅料塞到嘴里就跑,身后传来了奶奶的嗔怪声,而我们,则躲在角落里边舔着手边得意地笑。
馅料准备好了,就得和面,做月饼的“皮”。这时,奶奶会拿出几种我叫不上名字的面粉按比例倒在面盆里,撒上少许食盐,再把鸡蛋打在上面,为了让饼皮起酥,奶奶还会加入猪油,加上晾凉的开水,然后就开始在那张结实的老桌子上和面。等面团和得光滑无气泡后搓成长条,再切成大小相等的剂子,搓圆压扁,这就是月饼的“皮”。最后,就用月饼的“皮”把馅料包起来,再用模具压成大小一致的精致的月饼模样。记忆中,奶奶做月饼的时候总是很陶醉,哼着家乡的小曲,使劲地和着面,搅着馅料,然后又认真地包起来,将自己对生活的满足、家庭的欢乐和对家人的爱都包在了小小的月饼里。
做好了月饼,奶奶就会把它们放进烤炉里,先烤一会定型,再取出来,用羊毛刷刷上一层薄薄的蛋黄液,再放进烤炉烘烤。刚出炉的月饼热气腾腾,还不能急着拿出来吃,要等晾凉了,才能食用。每当这个时候,我和弟弟都早早地洗好手,坐在餐桌旁眼巴巴地等着月饼上桌。
“千呼万唤始出来”,奶奶终于端着一大盘月饼出来了。奶奶神秘地说:“谁要是吃到橘子味的月饼,谁就是我们家的幸运儿哟!”说着,奶奶拿起一个月饼放到我手里,我吃了一口,看到里面是橙色的,兴奋地说:“哇!我的是橘子味的!”我笑开了花。奶奶说:“那就说明你是我们家的小幸运儿啰!”全家都笑了起来。后来我才知道,奶奶特意在橘子味的月饼上做了记号,那些都是留给我的,那是奶奶藏在月饼里对我的爱,真是“调皮”又温暖的奶奶。想到这里,泪水朦胧了我的眼睛。
如今,奶奶已经离去了,可每年中秋,即使外面的月饼品种再多、味道再好,我也总会惦记起那再也吃不到的橘子味水果月饼,那是奶奶藏在月饼中的爱的味道,包含着奶奶对我无限的疼爱和无限的希冀,唯有这样的味道才是最美的中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