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时隔三年回国探亲。回乡的第一顿,菜还未上齐,她就对着面前清香扑鼻的草头蛋花汤发起了攻势。旅途遥远,想必是饿坏了,爸爸想再添几个新菜,姑姑立马扬手叫停:“别别别,多上几个家乡菜,酱油酿茄子、油炒小青菜、炸藕饼,我馋这些呢!”她戏谑地说道:“我可吃够埃德蒙顿的超市蔬菜了,半夜想到藕饼外酥里韧的滋味,我心里总不得劲。再不回来,我的灵魂都要干枯了。”家乡的食物与别处食物不同,它总能迅速熨帖游子皱巴巴的身心,再次启航时游子的内心又是饱满而坚实的了。
作家琦君曾把故乡的美食搬进文章里,什么桂花卤呀、玉兰酥呀、团圆饼呀……看得我口水直流,最爱她的《春酒》一篇。写的是她家乡的八宝甜酒,以黑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橄榄这八样酿成,通常在春日喝,故而又称春酒。八宝酒很滋补,妈妈每次只给她倒一指甲盖咂摸滋味。机灵的她总能想到办法,妈妈请人喝春酒,她撒娇似的往大人怀里靠,趁势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一圈下来也不小一杯了。她的文字也如这春酒般,读来香甜灵动又不浓烈。故乡的食物和回忆,是她心中美好的诗,触之生温,滋养着她的文字和性情。
我同琦君一样喜食甜,少食辣,桌上一道四川粉蒸牛肉回味浓鲜,反倒叫人印象深刻。厨师强调是根据国画大家张大千的食方制作,我颇感惊讶,只知大千泼墨成画,却不想还是美食家,细细了解原是家乡美食文化的影响。张大千爱云游,但到哪儿都离不开家乡菜。他最爱泡菜,旅居台湾,他特意从家乡定制了几个大坛子,墩在院子里腌泡菜,需要时从坛里夹一筷,带鱼、鸡块、鱼翅配上泡菜,洗去了咸腻,清香四溢,别有滋味。在敦煌则以当地苜蓿代豌豆苗,仿制家乡的豌豆苗炒鸡丝,这便是大千菜的底色吧,家乡的韵味调和人生旅途的新滋味,相得益彰。张大千常在厨房亲自掌勺宴友,狮子头、鸡汁裙翅、绍酒烧笋、西瓜甜汤一一郑重上桌,徐悲鸿吃后,感慨“大千蜀人也能治蜀味,与酣高谈,往往入厨做羹飨客,夜以继日,令失所忧”。当时名士闻之皆心向往之,高朋满座声量高,生活恰如川椒的亮丽色彩。我只恨无缘成为座上宾,一尝滋味。
朱自清说:“故乡是永恒的,它不只是过去的回忆,而是未来的憧憬。”游子从乡食里汲取五脏六腑的养料,融入骨血里,化作未来人生旅程的助力,经久不息。
王夕炎